

致真酒家:江南红烧肉
作者:何潇( 致真酒家行政总厨
丁金喜
)
为了烧出一锅“真正的好红烧肉”,徐振辉在江苏与浙江各买了一块地,辟作农场,开始养猪。“这个东西要本钱,更要精神和坚持。”徐振辉说,“我的概念是,菜要做得好,就是原材料要好。对外面没信心的东西,自己搞;外面找不到的东西,自己做。”
徐振辉养的猪是被称为“中华熊猫猪”的金华两头乌。此猪生得头尾黑、中段白,颇似熊猫的同宗,也像“国宝”一样皮娇肉贵、数量稀少。但徐振辉的农场里却拥有数目庞大的两头乌,“两个农场中小的那个,也有5000头”。以两头乌今天的身价来看,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农场采用纯天然养殖方式,不用农药和化肥。“说是创新,不如说回到以前最天然的状态,不是有机这么简单,是百分之百的老农村做法。”徐振辉说。
在浙江一带,农民饲养两头乌的历史已有1600年。因皮薄骨细、肉质鲜嫩,两头乌一直是正宗金华火腿的御用材料。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两头乌逐渐在农户那里失了宠。如今,饲养两头乌的人已极为寥寥了。“现在去金华买火腿,至多2%用的原料是金华两头乌。”徐振辉解释说,这是因为成本太高。“就现在的经济来说,这种猪不适合大规模饲养。”
徐振辉是上海人,早年住在香港,几年前回到老家上海,开了一家名为“致真”的馆子,主打的招牌菜便是这道以两头乌为原料的“江南红烧肉”。因为红烧肉做得好,虽不如何宣传,倒也食客众多,口口相传,徐振辉的生意跟着风生水起。到如今,馆子已开了5家,从上海一路开到了北京。“他们说我们的肉好吃,是有窍门的。”徐振辉说,“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两个。首先是用料,我们这样用料的中国没有第二家。”
江南红烧肉的原料选自两头乌身上的五花肉。两头乌较普通家猪个头小,能用做原料的五花肉也少。一头猪自农场运来,最终能呈到餐桌上的,只有4道红烧肉。“肉要精肉,瘦肉与肥肉一层加一层,要有三层。”行政总厨丁金喜介绍说。呈上桌的每块肉都必须符合餐馆的尺寸规定,统一在两寸半左右的高度,不能过长,亦不能过短。“人家去买一块肉,大概能用到百分之九十。我们能用到的只有他们的一半不到。”
另一个窍门只有一个字:煸。“红烧肉各地都有。很多馆子的做法是比较取巧的:先蒸熟,再炒,再红烧,这种方法比较方便、省时间。而我们是从头到尾煸出来的。从生肉开始煸,先把油水煸出来,再下料,这样肉的香味会更好。”丁师傅说,“老方子就是这么做红烧肉的,大家常说的外公红烧肉、外婆红烧肉好吃。为什么好吃?就是因为经过了这么多时间,慢慢煸出来的。”
五花肉下锅,小火,在锅里煸炒。煸出油以后,将油倒出,置于一旁备用。肉入锅继续煸炒。“煸四五遍,油要煸透。”煸透后,倒入刚才煸出的油,再加料酒、酱油和糖,小火烧两个半小时。丁师傅说,是不是煸出来的,能从肉的硬度和颜色上看出来,“皮是微微缩进去的”。
出锅后的红烧肉赤浓方正,乖巧端坐在陶罐儿中。夹一块入口,软糯香浓,肥而不腻。一盘好肉,上桌那一刻便已现了真身:酥烂而形不散,“桌上拍一拍,也要抖三抖”。■
(文/何潇 图/张敏)
厨室机密
红烧肉要煸透,才能做到肥而不腻。是否煸透可以从肉的硬度、成色及形状上看出来,未煸透的肉呈条形,煸透的肉皮微缩。(文 / 何潇) 酒家红烧肉江南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