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炳胜:金牌黑叉烧
作者:鲁伊为了面前的这一小碟黑叉烧,炳胜珠江新城店的行政总厨曹嗣全说,他足足琢磨了8个月。
“吃饭在想,睡觉也在想,想不通了就放一放,出去看看,别人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做法,然后回来接着试。”
听他这么一说,不由得对这摆在碟子里平均一个月琢磨出一块的黑亮酥香的肉,再平添几分敬意。
十多年前靠卖鱼生起家的炳胜,如今是广州城里不管怎么排名总出不去前三的当红馆子。江湖传说里,炳胜有一支常年奔走于国内外寻找食材的专业采购队伍,每一道菜的用料都相当考究,务求“菜有菜味,肉有肉味”。而迅速蹿升的另一个原因,据广州《美食导报》采编主任李朝晖的说法,是一手一脚自最底层打拼起来的一帮兄弟,对怎么把东西做得好吃,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
旁的不论,就以这道黑皮叉烧而言,倒似乎的确所言非虚。
( 炳胜珠江新城店
行政总厨曹嗣全
)
这已经不是炳胜第一次在叉烧这道广东经典菜式上动脑筋。“我们以前有脆皮叉烧,在叉烧的表面洒糖粉,高温一烤,把里面的油逼出来,吃起来很脆很香,是广州第一家,”曹嗣全说。脆皮叉烧大卖了将近10年,渐渐被人仿效传开,再加上“广东人喜欢清淡,有的人会觉得脆皮叉烧有些肥腻,”曹嗣全于是开始琢磨,是否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良。
首先变的是原料。传统叉烧,讲究的是用猪里脊旁肥瘦相间的“一字梅”。因为黑皮叉烧强调凸显肉味,所以特地要选用清远或三水农村家养土猪肉的一字梅,而且须得是其中最好的花腩肉。“一只猪身上只有三到五斤重很小的一条,成本就要20元一斤。”
好的猪肉,要配好的酱汁。之所以叫黑皮叉烧,缘于酱汁中最重要一味:产自马来西亚的老抽。“国内的老抽,味道常常是苦咸的,不够醇和。但在马来西亚,常住人口有30%以上的华人,他们是中国人,要做中国菜,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互相学习,”曹嗣全说。到马来西亚旅游时,曹嗣全发现,那里居然还保留着相当传统的酿制老抽的方法,口味非常醇厚,和叉烧搭配在一起非常好。于是巴巴的运回,加八角、香叶、甘草粉等香料,加糖、盐、味精,便调成了炳胜秘制的黑皮叉烧汁。肉要在这酱汁中腌制入味24小时,才能拿出来烧烤。
原料和调料都变了,烧制过程也得变。“叉烧怎么才能吃起来够爽,不肥腻?那就一定要用最大火力,高火烧上一个半小时,把表皮锁起来,油逼出来,”曹嗣全介绍道。不过,如此大的火力,叉烧一入炉,几分钟后表皮的酱汁就已被烤干,所以要每隔5分钟取出一次,再涂一次酱汁。这却也是黑皮叉烧独特风味的秘密之一:“一般的叉烧入口很浓,但里面却不够味。我们的黑皮叉烧,第一口吃下去,感觉好像味不太够的样子,再吃一口,刚刚好,再吃,越来越有味道,而且是浓而不咸,”曹嗣全颇为得意的道,“靠的便是这相当繁琐复杂的烧制过程。”而要让各种调料的味道配合得恰到好处,“有若隐若现的感觉,但不能吃出调料味,盖住肉的味道,”又要考验酱汁浓淡和火候的相互协调。
烤好的黑皮叉烧略加修剪,去掉头尾过糊的部分,切成厚片,就得赶快端上供人享用。“叉烧最好吃是刚出炉一小时之内,过后便腻。”须得眼疾手快,“一条叉烧头比较瘦,尾部便肥”,最好是中间一层肥一层瘦均匀一段,却不过两口而已。一片叉烧,配乌梅汁浸过的青木瓜、番石榴和苹果片,酸甜与咸甜,果香与肉香,诸感交错,妙不可言。一干人运箸如飞,三下两下,便已见了盘底。待再要一份,服务生却双手一摊,没有了。原来因为工序复杂,如今这黑皮叉烧,每日只炳胜珠江新城店午晚各烧一炉,一炉五排,一排6条,沽清即止。纵是有全哥的面子——“我也给你变不出来啊!”■(文/鲁伊 图/陈超)
厨室机密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传统上有很多华侨聚居的国家,常可以发现国内难以找到的优质传统中餐酱料,不妨一试。(文 / 鲁伊) 美食叉烧金牌炳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