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传统无正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粤菜清淡,尤其是广府菜,原因简单,广州集中“珠三角”的精华,符合“出处不如聚处”的原理。以食材的特点见长的粤菜,在烹食上多以清淡来彰显这种特性。

城市人返璞归真,到处去找好吃的农家菜,原因无他,上乘的农家菜有优质的食材,讨人喜爱。俗语有云:衣不称身,身之灾也。我也常说:味不适口,心之灾也。味道是主观的,有千种?不是。有万种?也不是。是数不清的,什么是传统的味道,有传统无正宗。

我喜欢独自去偷欢,当然说的只是试食而已,有时一个人可以更容易地集中精神试味,二来不告诉餐厅的负责人也更容易试出真味。说是每个餐厅都有自己的招牌菜,但地域的美食亦有不少的共通性。

以广东点心的虾饺为例,虾饺便有“老虾饺”和“新虾饺”之分,老虾饺可以追溯到1920~1930年,当时广州河南五凤村的怡珍茶楼发明了老虾饺的做法,原因是那里的河涌盛产鱼虾,茶楼的点心师傅以鲜虾配上猪肉和竹笋制成肉馅,由于鲜虾的食味鲜美,所以很快这种做法就流传出去。老虾饺曾有“二撇鸡”的叫法,想一下袁世凯的胡须,那大胡子与虾饺的形状确有些相似。不过现在的虾饺不常看到二撇鸡了,有些酒楼为了吸引食客,把原只鲜虾放进澄面里,鲜虾受热后改变了虾饺的形状,这些有形无神的“新”虾饺与之英文翻译ShrimpDumpling非常贴切,可视之为虾“丸”。

老式的虾饺采用河虾,因其纤维幼嫩,没有饲养的海虾的纤维那么粗犷。河虾的虾味鲜香,上海菜的清炒河虾长盛不衰,而且价格不菲,必有其生存之道。在海外高档的粤菜馆里,有些采用曼特加斯加的虾来做虾饺,主要也是取其纤维幼细和虾味鲜香的特点。形如“二撇鸡”的虾饺,讲究虾、肉、笋融合一体。吃上去既有笋香,也有油香,虾味鲜甜,面皮带有韧性,热吃与冻吃均各有风味。以往有高档餐厅为了照顾一些不爱吃笋的人士,但又要保留虾饺的原味,所以在一笼(一份)4只虾饺中,两只有笋,两只没有笋,以显其服务的细致。这些已是老式的做法,可称之为老虾饺。

有人问我:“你是广东人,有没有吃过田鼠?田鼠滋阴美味,令头发乌黑。”我说:“没有吃过。”老友问:“为什么?”“狗肉和田鼠从不知其味。”我回答。“那么吃过藏羚羊肉吗?”“没有,不敢吃,因为是违法的。哦!吃过,不过在梦里。”废话!

有次到深圳的沙井觅食,蚝是当地的名产,但那时不是吃蚝的季节,老友推荐到海边吃“家常菜”。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来到了那间看似茅寮而门前停满小车的餐馆。先到者和我们一样,是冲着此店的招牌菜“鸡炆蟹煲”而来的。几个大婶在厨房忙着烧菜,在处处“乡”味中传来阵阵扑鼻的香气。

等位的时候,发现每桌几乎都叫了这道菜,看到食者津津有味的样子,应是其效不俗,暗想没有白走一趟。肚子饿时,吃什么东西都是很美的;而肚子饱了,还可以大快朵颐的,那就更美。那次便是吃完一个鸡炆蟹煲后又多叫了一份,同样也美。“这种农家味道是传统的做法吗?”我不禁问自己。

由于写作的关系,到各地的餐馆寻找新菜是工作的一部分。一个成功的餐厅,无论它的出品怎样变化多端,始终体现出其形神合一的精髓。因为无论怎样创新,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本性。创新这种东西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广府菜发展的一座高峰,以燕、鲍、参、翅,港式粤菜名贵小炒为代表,它在原材料及调味料的选用上,体现了精与新的特点,技法更加多样化,也兼容了港式粤菜里引进的调味料,比如南洋咖喱、西式日式酱汁等直到现在都还很流行。

大量的新菜粉墨登场,令人目不暇给。但笔者很少吃燕窝,无论厨师有没有“加料”,对它总是有种芥蒂,这是我的不良习惯。曾经吃过涨扑扑的燕窝,这些卖相一流的东西,吃下去却消化不良。吃云吞面时最怕看到有蔬菜,一副心机熬出了象牙黄色的虾子汤,加入菜后便成了菜汤,海味、猪骨、虾子的甘香顿失。云吞汤里下菜心还算好点,有次看见下了通菜,不知所谓。

而近年来,食肆绞尽脑汁,到处搜罗法国鹅肝、日本霜降牛肉、俄罗斯鱼子酱等等,来代替人们已吃腻的燕、翅、鲍。明天又该有什么东西来替代这些替代品呢?

偶然会听到一些时兴的吃法,像前一段时间的分子美食,也会陪人哗然一下。分子美食在中国菜馆的出现,是必然的。本来是西餐里的一种创新做法,被中国菜兼容后就更加生猛了。可能有些人会说,这不是传统的东西,意义何在呢?但现在正宗的东西又有多少呢?■

(本文作者为著名美食专栏作家、香港亚视节目主持人)(文 / 庄臣) 美食粤菜海鲜虾饺正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