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席:竹荪肝膏汤

作者:鲁伊

上席:竹荪肝膏汤0( 上席行政总厨 李宏伟 )

川菜中向有所谓汤中三杰的说法,讲的是开水白菜、鸡豆花和清汤肝膏。与名满天下的开水白菜相比,同样创自川菜大师罗国荣之手的清汤肝膏,近几十年来却显得身后寂寞,寥寥少人知。

原因说来也简单。传统的清汤肝膏,主要原料不过一味肝脏。带有腥臊之气的下水本是极廉价的平民之物,却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定桌之汤”,靠的一是食材的新鲜,二便是厨师的手艺。据四川饭店国家特级厨师刘自华回忆,当年考量一个厨师是否有功底,就看他敢不敢做这道汤菜。而要把口味最单纯的咸鲜味型的汤羹做得清澈见底毫无异味,不仅吊清汤的功夫要炉火纯青,肝膏的选料、捶蓉、滤渣、蒸凝、整形、入菜,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闪失。

罗国荣主理时代的颐之时饭庄,清汤肝膏是宴席的头菜。一方面起刺激食欲之效,另一方面,也颇有些树刀立威的炫技味道:如此淡到极致难到极致的一道菜都可以做得出神入化,余者更不必问。不过,正因为赏鉴这道菜的妙处需要更高的台阶,在简单粗放的年代里,它只有渐趋式微一途。

开在重新整修后的宽窄巷子中的上席,走的是高端文化私房菜的路数,经营者之一,是成都著名的诗人、美食作家石光华。从食评家转换角色为餐馆老板,石光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恢复一些已经被川人遗忘的传统精细川菜,如青筒鱼、菊花羹、韭黄拌鳝丝。脱胎于清汤肝膏的竹荪肝膏汤,也缘此成为最能体现上席理念的定馆之汤。

说脱胎,因为原材料上有了很多创新,精益求精的神髓却一脉相传。先是用进口的法国鹅肝取代了传统的鸡肝或猪肝。提升菜品附加值固是一方面考虑,今日之鸡的质量远不如昔日,也是实情。上席的行政总厨李宏伟介绍说,上好的鹅肝,肥白细嫩,没有家禽肝脏常见的筋膜血管,用来做肝膏,其实是省了不少力气。肝膏的制作说来简单,无非是加蛋白搅匀打细,入少许盐和味精,筛过后进笼屉,旺火蒸20分钟。但火候的把握,却是大厨的独得之秘,不可言传,稍有变化,口感就不对,甚至不成膏。

上席:竹荪肝膏汤1

地球渐平,内陆如成都,青石桥菜市场的铺子里,前一天空运来的鹅肝也不难买到。倒是作为配菜加入的蜀地自产豌豆尖,受制于季节,一年只有12月底到春节前后的几个月才能吃到最为肥美幼嫩的。

馨香鲜美的竹荪也是汤中新加入的元素。李宏伟说,挑选竹荪,最好的是那种15厘米左右,粗细均匀,颜色略偏黄的,太白的反而有人工矫饰的嫌疑。温水泡发两三个小时,截去头尾,只留中间寸许长一小段。飞水,然后在清汤中用小火微煨,这样才能入味。

配料再丰富,这一道竹荪肝膏汤,成败的关键,还在那一盏最后冲入的看似透明如白水的清汤。川菜的清汤,与其说是菜之形格的一种,倒毋宁说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文化精神在庖厨中的体现。50斤的清汤,至少要下一到两岁间的老鸡、老鸭各3只,4斤金华火腿,大火烧涨,临沸前关小火,切忌沸腾,否则就成了奶汤。这一炖,少说是15个小时,然后用毛巾将汤汁篦出,打干净油花——还不算完,还要将牛里脊、猪里脊、鸡胸脯,斩细剁烂,生生斩成肉蓉,调和成浆,倒入汤内,“淀”去杂质,再将此时浮于表面的肉蓉打出,毛巾再滤一遍,方才算是可用的清汤。

如此费尽心力吊出的清汤,鲜美无比,根本不需再加任何味精鸡精乱味,正好突出了肝膏的肥腴、豌豆苗的鲜甜和竹荪的清爽。■(文/鲁伊 图/陈超)

厨室机密

辨别一碗清汤吊得是否够功夫,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待其完全凉透。汤体呈胶冻状说明货真价实,如果依然是液体,则品质存疑。

(文 / 鲁伊) 膏汤竹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