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读书成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郝真)

1999年春天我到西安采访兵马俑博物馆,从北京出发时发现所乘飞机几乎都是欧洲的旅游团队,全是中老年人,只有后排几个座位给了中国乘客。外国游客先登机,我登机后从前舱门走向后排的过程,看到了我从未见过的一道风景——舱内非常安静,人手一本书刊的游客们已经开始阅读,有人甚至捧着厚厚的小说。后来,当我在北京地铁里看到不少年轻人在车厢内看书看报时,我就在心里说,希望从他们这一代开始,也能带给世界那样的风景。

在地铁里读书的有一位是我的朋友,过了10年不见天日的地铁生活,每天花两小时往返于地铁一、二号线的他却很乐观,说地铁是他的自习室,每天唯一的读书时间是与乘车同时,“这才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昨日他跟我抱怨说,地铁里没有他能看的报刊了,也没有顺路的报刊亭,便利一旦失去,对地铁的看法也变得消极起来,说是忍受不了拥挤和浊气啦,考虑买车了。不光是他,这几天,北京地铁禁止销售报刊的消息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弹,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市民重视读报刊的权利,这是天下第一大好事,说是社会之幸、民族之幸也不为过。接着我注意到,就这件事,有关三部门给出的解释缺乏统一逻辑,基本上是各说各话,没见法律法规的依据,权限上也颇令人困惑:如果说这事主导是公安部门,理由是安全,那宣传部门怎么有资格去说服公安部门“法”外施恩于某一媒体,理由是便于宣传?而地铁部门的说法就更糊涂,没有自主意识。倒是市民反对之声,精英评论之音已见诸各大媒体,可谓鞭辟入里。我只想补充一点,就是地方政府如此行政是否具有合理性。

中央政府近年来在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希望与发达国家一样,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无疑,书报刊出版都是传统的文化产业,为推动其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鼓励民企进入发行领域,鼓励民间图书工作室与国有出版单位合作……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发挥国有和民营两个积极性,为民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生产出来后,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便捷地完成物流和销售,快速到达读者手中,北京地铁这样的公共场所天然地拥有这样的能力,可为产业发展和市民素质提高做些贡献,获得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正常逻辑下何乐而不为呢?此外,如果说《北京娱乐信报》承担着政府的宣传责任,那么被清出地铁的60多种报刊,承担的难道不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

按照中央政府当下的思维,文化产业要做大,就是要全民参与,在经营环节不搞垄断,可是一些地方还是在利益支配下搞隐形对抗。例如,国家原本希望通过民营资本的进入建立新的发行网络,形成市场竞争关系,但是一些城市以整顿市容为由,把民间资本创立的报刊零售网络收归邮政系统经营,以占有资源为目的,以守摊不思进取的老套经营模式取代原有民间发行机构极富活力的经营特色,结果是所有出版单位都在抱怨发行数量严重下滑或者难以上升,对于承受市场化激烈竞争压力的媒体可谓又添新愁。文化体制改革不该退回原位,应该给所有富有活力的企业机会,让读书的风景随处可见。 读书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