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招生需创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蒋光祥)
我是一位师范院校的教师,一直在观察研究高校招生改革。近日我市媒体报道,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有沦为“小高考”的趋势,整个“高三”已经成为考试年,一个学生寒假赶考七八场是常事。“寒假基本上是在火车、飞机和考试中度过”,不菲的交通费、住宿贵,还要家长陪着受罪。这些与我的日常观察也非常吻合。
自主招生的本意就是凭借这一过程中的针对性、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等因素,来对中学教育产生影响,“迫使”高中乃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基础,向素质教育回归。招生越自主,评价越多元,人才样式越多,正常教学秩序受“干扰”的可能性就会越小,应试教育才会低头。然而师生和学生家长从原来应对一场高考,变成要对付一场大高考加上若干“小高考”。自主招生另一目的是要放偏才、怪才一条“生路”,但目前看,高校看重的还是“成绩和奖状”,偏才、怪才仍被拒之门外。
改变这一南辕北辙的情形,亟须正本清源。成功的案例有清华大学的“网络招生”——“高一”即与学生建立电子网络关系,观察其高中三年的表现。三年内多次网络“面试”与交流,记录下过程与资料数据,这种方式破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高校还可以通过夏、冬令营,各类测试、竞赛等活动全方位地了解、评价学生的潜质和能力,并对特长型、创新型等各类学生各有侧重。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虽然现存不少争议,但假以时日,必将成为有益尝试,甚而从校长到普通授课老师、班主任,其作为教师的专业性都会从中得以体现。
美国属于完全自主招生的国家,在这一领域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其高校招生体系建立在民间非营利性机构组织的SAT和ACT等考试基础之上,并有完善的法律监督。自主招生主体从高校的各自为政转变为以民间评估机构为主体的评价网络选拔,这或许可以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升学考试大学高考创新大学招生自主自主招生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