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经典绘画在中国 :谁收藏?
作者:曾焱“艺术北京2009”在11月举办了首届“经典艺术博览会”。虽然大部分是中国传统水墨及现代水彩和版画,但最终它被国内艺术市场谈论较多的成交,是两幅法国名家作品。德国哈格曼画廊带来的德加小幅油画《站立的女人》,被台湾地区收藏家以千万余元买走。上海“Classic简经典西画沙龙”也以680万元售出一幅柯罗的风景画《水边劳作》,新拥有人是一位北京收藏家。年末两三个月本来就是国内艺术市场最热闹的时节,各大拍卖公司的秋季拍卖一场接一场,单件绘画作品价格在数千万元以上的纪录几乎每场都有,对国内艺术市场来说已经不足为奇。“艺术北京·经典艺术博览会”成交这两幅西方名家画作,值得谈论的不是价格高低。国内藏家对于西方经典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高端收藏意愿,是艺术市场给予它关注的原因。
“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告诉本刊记者,在这次参展的30家画廊中,有6家专门展卖西方经典绘画,每家成交两三幅以上。“经典艺术作品经过了时间和价值的沉淀,有相对持久的吸引力。我觉得在中国会逐渐形成这样一个收藏群体,人数不多,但稳定。”董梦阳说,以他的观察,中国艺术市场几乎没有经历现代艺术的收藏阶段而直接切入当代艺术,作为收藏脉络这肯定是需要补上的一节。“据我了解,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曾有20万张左右的西方经典绘画作品进入日本艺术市场,中国也可能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董梦阳说。
“Classic简”主席周莉回忆,当初她从美国回到国内做西方经典绘画,也不知道市场在哪里,分别选了上海、北京、广州的3个艺术博览会来试探。“2005年底我第一次回来参加艺术博览会。当时是在广州,带了36幅19世纪西方绘画,都是装饰性比较强的作品,并非名作,价格最高不超过10万元。最后的结果是成交了35幅。”她说,早期买画的主要是医生、律师,也有企业家,“但这种企业家,一般是那种会带太太一起来看艺术展览的人,他们做生意的状态比较从容,家庭氛围好。这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我们这个板块收藏群体的特质:对生活品质有追求,对审美有自己的喜好。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在最开始两年支撑我们在中国的发展,我也是根据他们的取向来调整经纪方向”。最初她更多是按照对方的意愿,帮他们到国外画廊寻找合适价位的画作,交易大多在国外完成,价位平均在几十万元上下。2007年以后开始转向博物馆级的西方经典绘画,但主要是名家的不著名作品。“博物馆级绘画收藏体系严密,鉴定程序严格,市场价格每年以7%~10%的幅度稳定上升。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它是一个比较稳定的避风港。”周莉在上海茂名南路找了一个很安静的地段,以艺术沙龙而非画廊的形式运营,平时并不开门纳客,需要预约进入。她面对的客户,比较固定的不超过100人,基本都在40岁上下,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其中一部分大藏家是从2005年开始一直和他们在一起,而且不限于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全国各地都有。2008年周莉在上海为藏家筹划了一个圣诞晚宴,本来限额36位,但最后来了66位。周莉告诉本刊记者,现在她身边的藏家结构有一点改变,比如这两年有基金、机构加入,还有一些原来只对中国艺术品感兴趣的大藏家,也开始涉足西方经典。到现在为止,他们只做17世纪到19世纪印象派以前的西方经典绘画,价格在几十万到1000万元之间。“印象派作品的价格在国际拍卖市场已经被抬得很高了,现在带到中国,对我来说风险太大。”
哈格曼是来自德国的家族画廊,40年前从收藏17世纪荷兰画派作品开始建立经典绘画收藏和经营。负责人让·哈格曼(Jan Hagmann)说,2005年他决定来中国看看,拿了一部分家族收藏来参加上海的一个艺术展。“第一年不太成功,基本没有人买,可能中国人缺乏对欧洲油画作品的深入理解。”但5年之后,哈格曼已经在中国找到了一些对西方艺术有了解的资深藏家,售出的作品以17~19世纪绘画为主,也包括鲁本斯这样的17世纪大师作品。哈格曼介绍,经典绘画在德国有几个分支:一支是大师绘画,指500年前到200年前这段时间的作品;另一支是19世纪绘画,它又被分为经典艺术和印象派。他说,在西方艺术市场占据最大份额的是19世纪经典艺术板块,价格容易接受。印象派绘画价格较高,一般人买不起。目前哈格曼在北京开了两家画廊,他说:“在过去4年里,我有两种不同的客户。最主要的客户群是对艺术有热爱的,购买艺术品完全出自内心的喜爱,希望真正拥有。另一种客户将艺术品视为投资,过两年可能跟我联系,希望把这个画卖出去。”
对于谈论比较多的艺术品保险以及金融信用体系在国内艺术品市场的缺失,周莉以她的经验,认为至少目前这还不是中国藏家最关心的问题。“我们所有的藏家现在关心的,首先是真假以及鉴定的权威与否。”她讲了沙龙里一位北京藏家的故事:在开始西方经典艺术收藏之前,此人已经收藏了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和古代艺术的精品,目标是建私人美术馆。他喜欢一幅柯罗的画,关注了一年,最终决定收藏。在拿到画作所附的鉴定证书、出版物和拍卖纪录之后,他对周莉提出,要见到国际上最权威的柯罗画作鉴定专家,即在鉴定证书上签名的法国人马丁·戴特勒(Martin Dieteler)。马丁是专门鉴定柯罗作品的家族第6代,现在他的女儿克莱尔即将接班成为第7代,几乎所有面世的柯罗画作都由这个家族进行鉴定,附有他们签署的信函,画作才有在艺术市场流通的可能性。在藏家的委托下,周莉去巴黎面见了马丁,并安排藏家和马丁进行了现场可视对话。周莉向我描述,在马丁家中有满柜档案,其中一排为真,一排为假。马丁告诉她,柯罗存世的真迹应该在3000幅左右,但目前面世的有1万多幅,赝品是真品的3倍。他本人过眼几千幅,断为真迹的仅600幅。这个家族的第一代人曾和柯罗一起工作,柯罗在枫丹白露的创作时期他基本在场,1905年编写出版了一本图录,是对柯罗生前创作的详细记录,什么时候画的,多大尺寸,被什么人买走,都有记载。一幅柯罗的画如果在书中找不到记录,基本就不必再进行鉴定。“我们售出的那幅柯罗作品碰到一个问题,画幅和那本书中记录的尺寸对不上,上下左右都有1厘米差距,一度让藏家很焦虑。马丁解开了这个谜,他当场把画拆开给我们看,告知柯罗的习惯是直接在画布上画,完成后再绷到内框上,这样画幅就卷进去了1厘米左右。20世纪早期,这幅作品被一位美国藏家买走,为携带方便,他把画拆了下来,回去后再按照美国20年代的做法,将画布直接绷在纤维板上再刷平,那1厘米的卷边就又出来了,和1905年的记录不一样。”周莉说,进入博物馆级别西方经典绘画收藏的中国藏家都很理智,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必须在了解一幅作品的所有经历后才会笃定收藏。■
柯罗画作《水边劳作》以 680 万元成交 经典柯罗周莉绘画西方艺术美术文化中国收藏艺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