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就是巧取豪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落落)

有一回,我向一位老师借书,老师的面部表情让我非常惭愧,好像我不是在跟他借书,而是从他口袋里掏钱。其实,这位老师绝对是个大方人,更是一位博学的人,他甚至是我接触过的人当中读书最多的,不可能不知道“书非借不能读”的名言。所以,我当时就懵了。

不久,我在新华书店总店的处理图书中搞到了几本20世纪的“外国文学”,其中那本《骑兵军》被一个小说家借去了。借去之后,虽然我们天天在一起,但他再也不提还书的事。后来,他到了另外一个城市。两年后我们见了一面,我说:“哥,你那里还有我一本《骑兵军》呢。”哥不吱声,笑了一笑。哥笑得非常憨厚,我就不好意思再提了。

我在某出版社帮工期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在那里“偷”了很多书。这事只有一个人能替我说清楚,因为差不多我的每一次行动都由他指导。那是一个根本没有锁的所谓仓库,里面堆着很多书,那位先生帮我挑了很多本,因为他懂得什么是好书,可以读。后来我自己也偶尔去挑了一些。量相当大,我就用一个旅行箱去提,结果把箱子累坏了。把箱子累坏了,我也得说我做得光明正大,与后来那帮大张旗鼓的借者相比,我偷也偷得纯粹。

事情是因为有消息传来,说出版社要与另一家出版社合并,而且还要搬家,一帮看字挑字的人,逼着社里的保管员把社里的图书室打开,要借书,每个人都挑了十几二十本,挑完了送回去还来接着挑。突然社长来了,说:“平时不见大家读书,怎么一下子全都是学习型的了?不准借。”很明显,社长看出来大家是在打着借的幌子巧取豪夺。不好意思的是,我虽然看不上借书大军的行为,但还是成为其中的一员,尽管只是很含蓄地“借”了五六本。

除了这一次“借书”,我基本是一个守信的人,借完书后都要还回去,但我现在还是坚定了信念:“书借出去以后,千万不要当真想着能还回来。”给我这一启发的是余老师。有一回,我在余老师的书架上看到一本“打长春”的图文资料书,当时自己正需要,就借了过来,过了大概两个月去还书的时候,余老师很诧异。他的表情告诉我:怎么借书还有还的?

我还有一位朋友,每出一次门,都要背一个大大的背囊,虽然她很少去书店,但每次回家那背囊里却满满的都是书。她的信条是“三借不如一偷”。所以,现在凡到我家去的朋友,我都先带着参观自己的书架,并告之哪些书是有复本可以赠送的,然后将参观者请出书房。防盗之外的言下之意是:可以送复本,但概不外借。送就是送,不能让他打着借的名义巧取豪夺,白送之后还没名没份。■ 就是巧取豪夺借书

上一篇: 你知道得太多了
下一篇: 老板叶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