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知道3M的下一步

作者:李三

(文 / 李三)

谁都不知道3M的下一步0( 3M公司的研究员阿特·费莱,由他发明的即时贴已成为办公室文化的一部分 )

3M公司,全称为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其英文名称头3个单词均以“M”开头而得名,它的股票是美国道-琼斯30种工业成分指数股票之一。这个世界著名的多元化科技企业,产品比比皆是:从随手拈来的即时贴、便条纸,到道路上的交通标志以及绚丽多彩的广告灯箱膜,从家庭用品到医疗用品,从手机到笔记本电脑到汽车,几乎各个领域都能发现3M产品的身影。在100多年的历史中,3M公司先后开发了6万多种高品质产品,1921年它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防水研磨砂纸,从而开创研磨工业新时代的世界,193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交通反光标志从而成为生命安全的保护神,它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盘录音磁带,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用的合成橡胶鞋底也出自3M……

3M较早被中国人认识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用来存储数据的磁盘很多就是3M公司的产品。更近的一次大规模“品牌推广”则是在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期间,产自3M公司的N95口罩一时间成为人们的集体记忆。

扮演重要角色的经典发明

3M公司的诞生现在听上去就像一出蹩脚喜剧的开场:一个律师、一个医生、两个铁路经理以及一个肉市老板,这就是所有的合伙人,他们在1902年怀揣着共同的发财梦成立了挖掘金刚砂的公司,总部在美国中西部的明尼苏达州。和20世纪初众多合伙开矿业公司的老板一样,这些创始人显然也是先组建公司,然后才寻思去哪儿开矿。他们梦想中的财源被证明不过是一种只能充当劣质研磨料的石材。

20世纪初,3M公司金刚砂采矿业务受挫,转而制造砂纸和砂轮。1914年,麦克奈特创立了3M第一个实验室,几个月后,新纱布成功推出,使它第一次有能力向股东分红。

谁都不知道3M的下一步1( 刘尧奇 )

在3M公司史上,威廉·麦克奈特(William McKnight)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他被公认是鼓励创新的精神领袖,在他的时代,3M公司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创新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里人人都是捕捉灵感的高手。

在数以万计的3M产品中,许多发明故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时贴的诞生就是一个屡被提及的例证。1968年,3M科学家斯宾塞·西尔弗(Spence Silver)发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胶,能轻易揭下重复使用,并且黏性持久。但遗憾的是西尔弗暂时没能发现恰好能使用它的产品——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用途就不能算好的技术。1973年,一位负责产品开发的研究员阿特·费莱(Art Fry)在教堂做礼拜,他看到唱诗班的人放在《圣经》里的书签常常会从中滑落,灵感闪现,想到了西尔弗的技术,于是,即时贴的创意诞生了。这样一张小小的涂胶纸片能有多大的市场?谁会愿意付出额外的费用代替原有的书签?1977年即时贴上市之初,并没有立刻热卖。3M用大范围免费派发样品等方式推广这个发明,而等到人们渐渐熟悉了这个灵巧的小纸片,他们的想象力就张开了翅膀,形形色色的即时贴产品不断涌现,如今,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纸片已经成为办公室文化的一部分。

1930年,3M生产的透明胶带被送到客户手中,立刻获得美誉:商业企业用来封装,农民发现它可以用来修补破损的鸡蛋,家庭用户用它来修补玩具和破损的纸张……透明胶带的用途被不断发掘,但一位业务经理仍然执迷于人们在使用中的不便:把透明的薄胶带从厚纸圈上剥离并非易事,而且,胶带头一旦断开就很难找到。于是,他开始研究撕剪透明胶带的简单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人原本既不负责产品企划也不是研发专才。反复实验后,他最终发明了带有锯齿型小刀的胶带切割器。胶带切割器的发明,解决了使用胶带时撕剪不便的问题,为3M带来了更广大的顾客群,并衍生出整个产品家族,如今3M品牌胶带占有美国同类产品市场的90%以上。

不是所有3M的点子都是来自于实验室,一些设计灵感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有些创意则起因于客户需求,对于3M工程师而言,灵感无处不在。在电脑前有过被旁人窥看的尴尬经历么?虽然对大部分人来说,屏幕被窥看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如果涉及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有位细心的3M研究员不经意地发现,百叶窗能在不同的视角呈现不同的景象,“百叶窗原理”一下子打开了这位研究员灵感的天窗,他开始着手研发超微细百叶窗结构。经过众多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显示器防窥片终于被成功研发出来了。后来,这项技术又进一步扩展到手机。以轻薄强化塑胶制成的手机屏幕防窥片和显示器防窥片有着同样的原理,都是利用超微细百叶窗光学技术,使屏幕正面显示效果正常,侧转60度后就一片漆黑,完全无法看到屏幕上显示的内容。

创新王国里人人都是灵感捕手

在对3M公司的采访中,本刊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平均每两天开发3个新产品,并且对现有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在过去的100年中,3M开发了6万多种产品,现在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每天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3M产品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年营业额逾196亿美元;每年都会推出500多个新产品;中国研发中心自2005年成立至今,3M在中国注册的专利项目达到962个……

刘尧奇,1995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3M公司,从事高分子膜研究。10年后,正是这项技术让3M占据全球超薄光学膜市场75%的份额,产品被广泛用于平面电视、电脑显示器及手机屏幕。在美国3M总部10年之后,他被派回中国,着手在中国打造世界级的研发中心。11月初,在3M公司北京分公司的办公室里,本刊记者采访了刘尧奇博士。如今,他在3M公司肩负有很重要的责任,按照头衔的大小大约可以分为:全球中央执委、亚太区及大中华区研发副总裁、3M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另外他还是上海市政府科技发展咨询专家。在刘尧奇所肩负的使命里,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把3M鼓励创新的企业精髓完整地移植到中国的研发中心,并收获灵感。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如何进入3M公司的?

刘尧奇:我1979年考入西安交大,学的是热能工程学,后来获得了博士学位,1991年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改行学习材料物理学,1995年获得了力学博士。我最初的想法就是从事科学研究,不管怎么说,有两个博士学位在手,对搞科研还是非常向往的。在做博士论文时,我已经开始跟3M公司有一些接触,我了解到3M公司有那么多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而且他们那里的科学家也都非常优秀。后来我进入3M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3M公司总部就在明尼苏达大学附近,毕业后,我就向他们提交了申请材料。最终3M给出了很不错的条件,成全了我的选择。

三联生活周刊:搞科研是你的理想职业,进入3M后你的感觉怎么样?

刘尧奇:3M是一个非常受人敬仰的公司,新型材料是当时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很幸运,我进入了多层光学膜的课题小组,这个课题组有很多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光学的、物理的、化学的、化工的以及合成加工等等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些是从事应用开发的,给我的感觉是,3M在管理上非常宽松,大家都没有太大的压力。

我渐渐了解到3M的做法,一旦一个新想法通过可行性论证报告,整个管理过程就会进入非常严格的程序中。创新是3M公司10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秘诀,每年3M公司都会将全球销售收入的约6%投入相关技术领域和产品应用的研发,过去5年总计投入了55亿美元。

三联生活周刊:在鼓励创新方面,你认为3M有哪些可以称得上是独门绝技的诀窍?

刘尧奇:“起源基金”应该算是一个,基金设立于1984年,是3M公司为那些被正常申报程序判死刑的创意提供第二次机会的专项经费。一般说,申请金额视项目大小而定。当然,在提出申请前,研发人员要做初步试验,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再把项目介绍及试验结果发给专门管理基金申请的负责人评审。迄今为止,3M的“起源基金”前后资助了70多个项目,总金额超过350万美元。

三联生活周刊:3M公司有个“15%法则”很著名,在你看来,这个法则的真谛是什么?

刘尧奇:在3M,每个员工都有15%的工作时间可以用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上,在这个时间里,员工干什么不必得到部门领导的同意,项目发起人可以在公司范围内招募同僚,甚至还可以申请基金作为研发费,无论这个项目是否能马上带来效益。在3M公司,大家都非常讲究人脉,谁能够有更多的人脉,谁就可能参与更多的项目,就有机会研发出更多的产品,从而申请到更多专利。著名的即时贴便条纸就是一个“15%法则”的成功案例。

我理解,“15%法则”既是一种自由度,也是一种许可,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发人员有独立创造的时间。3M一直认为,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知识员工是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资源。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个科学家,你取得了22项美国专利,现在你作为3M大中华区研发副总裁、3M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眼下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刘尧奇:3M有很好的管理体制,也有充裕的资金把聪明的想法变成人们需要的产品。作为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我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把最有想法和最有创意的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在创新大家庭里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一个公司可以有很好的管理体制与雄厚的资金,但左右未来的关键因素还是人。中国并不缺乏聪明的头脑,无论科研、技术开发乃至市场商务,方方面面,中国有足够的人才,但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心态相对比较浮躁。但在科研方面,技术人员需要踏踏实实地完成很多繁琐甚至是无聊的工作,一夜成名在科学界只是虚幻的神话,从来就不存在。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3M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科研人员有很多都曾经过了你的考察,你选人有什么标准?

刘尧奇:我们并不像一些公司那样有固定选题让应聘的人员来回答,更多时候,我们是凭着一种感觉、一种经验。专业方面可以被量化的能力无需我来拿捏,因为这些基本的必须条件都在应聘人员的简历上,人事部门自然会首先做出判断。我对公司招聘的研发人员还是非常满意的,这两年我们招聘的成功率一直维持在90%以上。

我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要从几个方面来测试:比较重要的是首先要看这个人有没有开阔的思路;其次是看他的接受能力如何,思路封闭而且固执的人通常不大可能有较高的创造力;另外,我们还非常注重应聘者的团队合作能力,因为在3M,很多产品开发不是单枪匹马,而是需要跟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第四点是动手能力,这一点对产品的成败很关键。在面试应聘者的时候,我会把几个人撮合成一个团队,让他们用积木搭建房子或者拼成一个图形等,我往往通过这样的方法观察应聘者。

三联生活周刊:这么多的顶尖科研人员等同于巨大的财富,别的公司一定会想办法挖他们,你用什么方法留住他们呢?

刘尧奇:对应聘的人,我会告诉他们,想拿到最高的薪水就不要来3M,我们不会保证提供最优惠的待遇。3M能够在过去100多年里吸引如此多的人加入,与公司重视人才培养、给研发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环境有直接关系。当然,从制度上,公司有明确的晋升管理体系,简单说,一个人只要参与新产品创新开发,他在公司里的级别和薪酬等级,自然就会随着他们产品的业绩而改变。更重要的一点是,在3M公司,大家对那些有很多专利产品的同事都非常尊重。

中国研发中心是3M公司全球五大研发中心之一及全球技术开发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大平台上,我们有40多个技术平台,研发中心的天才们可以通过换岗的方式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位。我们注重培养和扩充精英团队,在3M通常把公司的晋升体系形象地形容为梯子,从梯子的两面大家都可以到达最高点,做技术的可以尝试做销售,做销售的也可以申请产品部门工作,在职位空缺的时候,3M的原则是内部人员优先。■ 3M一步知道产品研发3m公司美国3m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