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核大国和一个航天大国的诞生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一个核大国和一个航天大国的诞生0

11月7日,尽管美国胡德堡军营枪杀案仍占据着各大媒体的头版,但是你还是不应该错过有关伊朗正在努力一步步地迈向核大国的相关新闻。前者无非是继5月11日一位驻伊美军士兵在心理诊所外枪杀了5名战友后的延续,都与战争衍生的心理学问题相关,而后者由于其有关事实的交错和不确定性,显然比前者更像一部值得期待的连续剧。11月7日正当我品味这部“连续剧”时,一位海外媒体的记者打来电话,就几天前有关中国空军司令提出的“新空天防御观”和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平利用太空”之间的关系采访我。由于当时我正在看有关伊朗核问题进展的新闻,于是我张口就说出了“这两者的关系可以解读为:作为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正在成为一个航天大国也许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11月6日,已经焦急地等待了两周多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西方大国,终于等到了伊朗外长对此前他们提出的“低浓缩铀外加工框架协议”的初步回应:1.伊朗自己将3%的浓缩铀浓缩到20%用于建试验堆;2.直接向国外购买20%的浓缩铀;3.用自己的3%浓缩铀等量、同时地与他国交换20%的浓缩铀。同时,伊朗认为应该就他们提供的这三种选择重新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其他大国进行谈判。

伊朗的核谈判原则,都是以作为《核不扩散条约》签约国拥有和平利用核能权力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伊朗有权力进行低浓度的浓缩铀,并将3%的浓缩铀235以二氧化铀的形式按照高度与直径比在1~1.65范围做成直径小于10毫米的芯块,再将芯块装入由锆合金材料做的外直径为10毫米的管状包壳内制作成燃料棒,然后再将燃料棒组装成为便于装卸、搬运、更换的棒束组合体的轻水反应动力堆的燃料组件。根据以往各个核国家的经验,一般在建设可以发电的动力堆之前,都要建成不生产能量的试验反应堆,用于研究、教学和培训。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1955~2000年,61个国家共建成投用了606座各种类型的研究试验堆,比如最多的是俄罗斯有62座,美国有54座,排在第三的日本有18座,法国有15座,中国和德国各有14座,即便是没有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印度也建了5座。由于试验堆通常要求在堆内空间保持有大量的自由中子,因此早期的试验堆往往采用可以制作核武器的90%的高浓缩铀,但近年来为了防止核扩散,通常采用浓度在20%左右的中、低度浓缩铀。伊朗目前要做的,就是将已经争取到权力并已生产出的3%的浓缩铀浓缩到20%左右后,然后做成试验堆用的燃料组件。而这也正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与美、法、俄于10月21~23日在维也纳与伊朗谈判的关键。10月23日,伊朗拿到了让其先将1200公斤的3%浓缩铀(占伊朗现有总量1600公斤的75%),送到俄罗斯浓缩到20%后再送到法国加工成燃料组件返还的“框架协议”后,直到11月6日才有了前述的“初步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伊朗“回应”的“漫长”等待中,针对英国和以色列等西方媒体声称“伊朗曾经进行过核弹头研究”的大量舆论宣传,伊朗领导层的回应态度虽然看似很激烈,但始终强调了在“和平利用核能”基础上伊朗拥有自己建立试验反应堆(在其国内进行20%浓缩铀)的权力这一原则。这其中很有意思的是,伊朗很清楚含有明显西方色彩的“框架协议”中要求其将1200公斤3%的浓缩铀运到国外,是在数量上限制了伊朗可能在2010~2015年后将低浓缩铀进一步浓缩变为制造核弹材料的应急措施,并且西方媒体一定也会为此做大量铺垫性宣传。但伊朗在11月6日的“初步回应”用中国人常用的话来说,确实可以称作是“有理有节”。当然,伊朗的“有理有节”绝不仅仅停留在口头,而是有纳坦兹铀浓缩工厂7000台离心机每天产出2.75公斤3%浓缩铀作为“行动支撑”的。接下来的问题是,西方国家恐怕要考虑将如何面对一个理论上可以制造核弹而又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中东核大国了。

也许是受伊朗正在一步步地努力成为核大国的“连续剧”的启发,我最后对采访我的那位海外媒体记者说:中国航天业在包括刚刚离世的钱学森等老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走到了今天,确实可能具备了太空军事部署的潜力,但这不正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航天大国说出“和平利用太空”的分量所在吗?■ 核大国诞生大国一个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