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甜味剂真的能减肥吗?

作者:袁越

(文 / 袁越)

人造甜味剂真的能减肥吗?0

1989年,一家英国糖业公司委托伦敦大学伊丽莎白女王学院的科学家进行一项试验,试图用蔗糖为原料生产出一种杀虫剂。一天,研究生莎施康特·潘迪斯(Shashikant Phadnis)奉导师之命去检验(test)一种刚刚合成的氯化蔗糖,结果这位外国出生的研究生错把“test”听成了“taste”(尝),便沾了一点粉末放进嘴里,意外发现这玩意儿甜得齁嗓子。后续试验表明,这种物质的甜度是蔗糖的600倍,但却完全没有热量!于是,一种新的人造甜味剂——蔗糖素(Sucralose)被发明出来了。

顾名思义,人造甜味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具有甜味的物质。它们要么不含卡路里,要么因为甜度极大,只用一点点就能有甜味,因此它们所贡献的卡路里可以忽略不计。所有人造甜味剂都像蔗糖素一样是被偶然发现的,比如糖精(Saccharin)是在研究煤油的时候被发现的,阿斯巴甜(Aspartame)本来是为了研制治疗溃疡的药物而被合成出来的。如今这三种人造甜味剂都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大家熟悉的健怡可乐就是用阿斯巴甜代替天然的“高果糖玉米糖浆”而被勾兑出来的。

人造甜味剂有很多好处,比如糖尿病人可以放心服用它们而不必担心血糖升高,口香糖爱好者可以嚼木糖醇口香糖而不必担心龋齿,爱喝可乐的人可以放心大胆地喝而不用担心发胖。

且慢!最后一条优点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有人调查过喝普通可乐与健怡可乐的人群,发现健怡可乐并没起到控制体重的效果,有时还正相反。美国普度大学的科学家苏珊·斯威瑟斯(Susan Swithers)和泰瑞·戴维森(Terry Davidson)决定在大鼠身上做几个试验,看看人造甜味剂到底会增肥还是减肥。

他们饲养了大约30只体重和年龄相仿的大鼠,把它们随机分成三组,鼠粮敞开供应,每天再加一罐低脂酸奶,只是酸奶中分别添加葡萄糖、糖精,或者什么都不加。显然,加葡萄糖的酸奶增加了热量,加糖精的那组和什么都不加的对照组则没有增加。

试验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体重增加幅度最大的反而是加糖精的那组,葡萄糖组和对照组增肥的幅度相仿,但都不及糖精组。

这项试验的结果刊登在2008年的《行为神经科学》(Behavioral Neuroscience)杂志上,在西方媒体引起轰动。为了回应某些人的质疑,两人又做了几项补充试验,用精制大豆代替酸奶,或者用另一种人造甜味剂——乙酰氨基磺酸钾((Acesulfame Potassium,商品名AceK)代替糖精。结果和上次一样,加人造甜味剂的食品更能增肥。这篇论文发表在今年的《行为神经科学》杂志上,作者得出结论说,人造甜味剂的增肥作用和食品类型无关,和人造甜味剂的种类也无关。

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又设计了一项试验,测量大鼠在吃完一顿丰盛的酸奶后的第二天是否会自动节食,结果发现葡萄糖组和对照组大鼠第二天都相应地减少了摄食量,而人造甜味剂组大鼠则照吃不误。也就是说,吃人造甜味剂的大鼠失去了对自身营养状况的基本判断,从而吃掉了更多的鼠粮,总的卡路里摄取量增加了,于是它们体内的脂肪含量比对照组和葡萄糖组更高,体重当然也就更重。

论文作者用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解释了这一现象。众所周知,巴普洛夫证明,如果训练小狗把摇铃和喂食联系起来,那么小狗听到摇铃后即会开始分泌胃液。与此类似,当大鼠看见美食、闻到香味,或者尝到甜味后,它们也会立即开始分泌胃液,这类因间接刺激而分泌的胃液往往会占到胃液分泌总量的20%。生理学界把这类来自头腔内的感觉器官的信号刺激叫做“头期反射”(Cephalic Phase Responses),这些信号通过迷走神经送达消化系统,指导后者准备迎接食物的到来。

正常情况下,食品的甜味与所含热量成正比,于是每当大鼠尝到甜味后,它的消化器官便会不自觉地根据甜度调整胃液分泌量,胰腺也会相应地调整胰岛素的分泌量。人造甜味剂打乱了这一正常的反馈机制,大鼠被弄糊涂了,于是正常的能量平衡被打破,大鼠吃下更多的食物以“弥补”这种亏空的感觉。

科学家还做过一个试验,让大鼠吃两种热量相同的食品,一种是纯液态,另一种被做成糊状,结果前者吃得更多。原来,大鼠在多年的进化中知道,糊状食品往往代表了更高的热值,于是“头期反射”便发出了错误的信号。

两位科学家认为,这个试验说明人造甜味剂并不一定能减肥,关键在于吃下人造甜味剂后是否能控制增强的食欲。经常在麦当劳听见有人喊:“服务员,我要一份巨无霸汉堡,一份大号薯条,再来一杯健怡可乐。”这样的人是没办法减肥的。■ 人造甜味剂健康减肥可乐真的葡萄糖减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