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童木》,穿好莱坞外衣的香港制造
作者:李东然(文 / 李东然)
( 电影《阿童木》剧照及海报 )
穿好莱坞外衣的亚洲经典
阿童木诞生在上世纪50年代,他的作者手冢治虫学医出身,读到博士,毕业后改行画起了漫画,45年留下作品50多万张,仅收集在《手冢治虫漫画全集》的作品就有450卷,临终遗言还是“给我铅笔”,至今宝冢市立手冢治虫纪念馆里陈列着人们对这位故去大师的敬仰与思念。
这一次的故事开始在大都会。“被父亲放逐的男孩”,“永不自弃的奋斗”,故事核心与当初手冢治虫笔下的漫画相比,并没有太多改变,只是电影的情节曲折而紧张,谨遵着标准的好莱坞叙事模式步步推进。“我希望阿童木能成为一部特殊的电影,一部有强大情感内核,又混杂着喜剧因素的动作冒险影片。”从《谁陷害了兔子罗杰》踏足动画界,任职于Cosgrove Hall工作室,后转战“梦工厂”创作了《埃及王子》、《小鸡快跑》、《鲨鱼黑帮》、《超级无敌掌门狗》等作品的好莱坞动画片导演大卫•鲍沃斯(David Bowers),就用他所擅长的类型片理论,为本刊记者总结了这部复杂且相对成人化的新版《阿童木》。
事实上,不仅故事上沿用好莱坞类型片模式,与绝大多数的好莱坞动画一样,《阿童木》在制作后期也使出了好莱坞动画流行杀手锏——大牌明星配音。北美版有尼古拉斯•凯奇、弗莱迪•海默,日语版有役所广司、地上户彩,广东话版有郭富城、吴景滔等等,与任何一部迪斯尼或者梦工厂的动画片一样,挑战全球动画电影市场的野心一览无余。
导演大卫•鲍沃斯爱把“亚洲动画”时时挂在嘴边,他说这是他参与创作阿童木的前提,“当初我听闻以后,就决定参与这样一部影片,这是一家很有代表性的香港动画公司,之前他们的《忍者神龟》在好莱坞动画界引起不小的反响,我对新崛起的中国团队充满好奇,我想这是一个挑战,用好莱坞的方式,讲述一个带有精神内涵的亚洲经典形象的故事,这既是我工作的前提,也是我工作的意义”。
因此,大卫•鲍沃斯说自己首先明确的是尊重东方故事情感核心的重要,在他的眼里,好莱坞的故事形式,不过是给经典打扮上新的外衣。“阿童木的形象本身对于亚洲观众已经带着一定精神内涵,不能草率地对待这个动画形象,用浅薄的流行标尺去衡量取舍。比如,原著里被父亲放逐的小男孩的故事我们就用心地保留下来,这故事是永存的,也是所谓的母题,成为理想的情感核心,更是我们极力忠实原著和阿童木的精神实质的体现之一。”
但站在一位好莱坞动画导演的角度,大卫•鲍沃斯觉得自己为《阿童木》带来的好莱坞方式,不该止于套用结构类型片叙事模式,更重要的是打破文化壁垒,为亚洲形象架起走向西方的桥梁。“事实上这个漫画在50年代的时候已存在其程式化的一面,但是在那个时代,阿童木的题材——关于未来、前沿和现代感就掩盖了这一点。我们再次为阿童木写故事时,就需要基于现在这个时间点而言的未来,还要打破程式化的一面,构建起我们故事的特点。未来、喜剧、动作、冒险,甚至是与超人文化的融合,我尤其希望超人成为把阿童木介绍给西方观众时的桥梁,当这个人物以它经典的超级英雄形象呈现给西方观众时,魅力一部分来自于阿童木的形象本身,一部分来自于理查德•唐纳(Richard Donner)的超人。你知道,这就是好莱坞讲故事的意义,打破屏障,大家分享。”
( 导演大卫•鲍沃斯 )
香港制造
大卫•鲍沃斯也不否认,为一部完全亚洲血统的动画片担任导演,在陌生的语境下保证自己的每一步选择尽量正确,是创作中最大的挑战,他的方式是,前期充分和手冢家族进行交流和沟通,之后就更多地依靠于紧密地和香港团队合作,与香港近400位动画师的合作令他印象深刻。
“香港的动画师们不仅有CG动画制作的扎实基本功,同时他们是伴着动作片成长起来的,能为动作部分设计出更加微妙的功夫细节,更棒的视觉效果。我们确实是在不同地方分别进行工作,在洛杉矶的同事完成剧本、故事板,生产部门却在香港。创作阿童木,不仅是我第一次参与亚洲动画的经验,也是一次绝对新鲜刺激的工作体验。”
然而,这样的合作,在香港意马动画部副总裁张汉宁眼里,意义绝不只是新鲜,甚至不只关于利用好莱坞的创作所长让阿童木走得更远,他更看重的是这个过程对于整个香港动画制作团队的意义。
张汉宁曾在梦工厂工作了12年,Antz是梦工厂非常早期的电脑动画电影,那时的他就已经是高级动画师,之后作为导演以及动画总监,他参与完成了很多知名影片,包括获得美国电影艺术金像奖和奥斯卡奖的“史莱克三部曲”。在他眼里,好莱坞的动画师往往有很多年的从业经验,更加独立,也很善于把握尺度和平衡,这是他们的优势。相对来说,香港的团队里绝大多数是年轻人,《阿童木》甚至是他们的第一部电影,经验上势必有所欠缺,他说:“你必须花很多时间和他们一起努力把作品统一到一定的水准上,但是好的方面是这些年轻的动画师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学习的速度也惊人,并且工作起来非常努力,有很大潜力,给他们适当的指导,更多的实践机会,他们就能飞跃。比如《阿童木》里,香港团队事实上已经参与了整个创作过程,故事里那些中国元素使得本国观众感到亲切和温暖,也形成了某种对华语市场的侧重,这都是我们意外的收获。目前说,我们还是需要依靠美国的雇员,他们有更充足的经验,尤其在讲故事写剧本这类环节的掌控上,经验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你知道今后随着我们做的影片越来越多,确实很有可能完成这样的突破,《阿童木》就证明了某种潜力。下一步就是从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入手,从中国故事讲起,让中国故事同样能成为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动画,到那时香港制造的含义就更加完整。”
张汉宁说几年前放弃好莱坞回到香港的选择并不容易,但是如今他庆幸自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好莱坞动漫产业到今天真的已经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亚洲动画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有差距,但也有机遇。就香港来说,10年来,在高端动画制作领域,由完成一些低技术含量的简单加工,到如今雇用好莱坞创作团队,依赖自身技术能力生产高水准的动画作品,这是看得到的飞越。以我自己的经验判断,《阿童木》和好莱坞本土出产的动画片已经找不到明显差距,这是香港动画产业的进步,对此,我感到作为一个香港人的骄傲,并且这仅是我们第二部电影。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累积,香港动画师们会更加出色,作品甚至会超过好莱坞的水准。全世界最有资格冠以‘东西交融’这个形容词的地方就是香港,这里的年轻人成长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他们有中国人的实质,但也接受了西方电影、日本漫画的影响,同时以功夫动作电影为代表的本土文化也给他们留下独特的成长印记。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最真实的东西交融,香港人能从合理而独特的角度去创作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动画电影,这就是香港的优势,况且香港拥有越来越蓬勃广阔的内地市场作为依托,这里成为全亚洲乃至全世界动画产业中心的条件都得天独厚,《阿童木》已经开始向世界证明这一点。”张汉宁说。■ 好莱坞香港外衣阿童木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