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sdaq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Chi-Nasdaq0

  10月23日创业板即将开板。借此回顾一下全世界几十家创业板的成功和失败或许于事无补,尤其我们的创业板的上市仍然是“饥饿疗法”,即审批制,而非海外通行的注册制、核准制。上市股份供不应求,何愁交易清淡,创业板何必忧心沦为“弃地”。这个意义上,全球所有创业板的经验教训都可以弃之不顾。问题是,作为向市场化过渡的试验田,创业板理应带来更多的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气息,制度上也有更多创新的余地。

  纳斯达克的成功,使得全球各地的股市都模仿纳斯达克推出自己的创业板,可是从2002到2007年有10多个国家的创业板关闭了,德国的“新市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家。这家创业板创立于1997年,高峰时期有超过300家上市公司,但2000年后持续走低,2003年不得不关闭。造成德国“新市场”最终关闭的原因主要是“新市场”上市标准过低,大量包装和概念公司进入创业板。“新市场”上市企业面向全世界,为了与欧洲其他市场争夺上市资源,“新市场”大幅降低上市门槛,上市标准低且不设盈利要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即德国的国民性,这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民族,不倾向于冒险。瑞士继德国之后也关闭了创业板,原因是国家小,缺乏上市企业资源。

  香港地区市场也没有成功。香港创业板创立于互联网泡沫沸腾的1999年底,定位于为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高成长性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服务,可截至今年4月底,只剩下25家上市公司。一家公司若想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最近3年必须有5000万港元的盈利,但创业板不设盈利底线,只需公司有两年的“活跃业务纪录”。上市要求低,而监管过于宽松,给了高管套现的便利,最终使创业板投资者用脚投票。创业板上没了人气,好的公司于是纷纷转到主板,剩下的是业绩差的公司,创业板于是越来越难以恢复元气了。

  没有底线的创业板难以成功,但如我们的创业板,设了两年盈利的底线,又何谈是创业阶段的上市?海外这方面的经验,即有多重标准,如在纳斯达克(Nasdaq)的上市,若股本很大,则在业绩上宽松;若业绩优异,则放宽股本的尺度;而若得到公众的认可,甚至没有经营年限的要求。很多创业板还有保荐人制度做后盾,形成了灵活的市场机制。这些制度上又灵活又严格的设计,保证了很多创业板生存了下来并发展壮大。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英国的AIM(创业板市场)、日本的嘉斯达克(Jasdaq)、韩国的科斯达克(Kosdaq)、加拿大的TSX-V等4家都经受住了考验并取得了长足发展:4个市场的上市公司数由2002年的4994家增加到2006年的5783家,总市值从1982.9亿美元增长到4150.1亿美元。究其原因,各家的成功经验各有不同,但都离不开严格监管和灵活的交易制度。

  相比较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更为突出,市场自律更为重要。英国证券市场具有悠久的自律监管传统,伦敦交易所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传统,在AIM市场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终身”保荐人制度。AIM的上市标准是全球最低的,但保荐人的作用防止了恶性的造假丑闻,保证了上市公司持续遵守市场规则,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流动性不足困扰着日本的嘉斯达克,于是它引入做市商制度,流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实行做市商制度前后有些股票的交易量甚至提高了20倍。

  韩国的科斯达克几乎是除了纳斯达克以外最成功的创业板。市场成立于1996年7月,现有上市公司1000余家。根据世界交易所联盟2008年的统计资料,科斯达克的成交量及换手率仅次于纳斯达克。若要总结做成行业第二的经验,主要有两种:一是上市标准、审核监管与纳斯达克类似,且监管严格;另一个就是费用低廉。科斯达克所做的,基本上是行业第二通常使用的低成本追逐策略。上市标准上,科斯达克的设计与纳斯达克市场颇为相似,也采用多样化的上市标准,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鼓励高科技风险型公司上市,对这类公司基本不设任何数量和财务指标要求。但同时,科斯达克的审查非常严格,由创业投资公司等风险金融机构投资的风险企业,在投资一年后才能在科斯达克登记,信息披露上也有严格详尽的规定。费用低廉是科斯达克的杀手锏,该市场的上市费用相当于3.9万元人民币,是纳斯达克的1/20,而上市公司所缴纳年费相当于4500元人民币,是纳斯达克的1/46,均是创业板市场中最低水准。

与世界上几十家创业板比,我们的创业板无疑得天独厚,上市企业资源自不待言,广阔的市场空间更不用说。但中国式的创业板(Chi-Nasdaq)不在准入门槛和监管制度上与主板来拉开层次,还是无法为创业型企业服务,这点从28家上市公司的“小小板”特征上已见端倪。 Nasdaq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