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木的历史纪录电影

作者:马戎戎

(文 / 马戎戎)

金铁木的历史纪录电影0( 电影《大明宫》剧照 )

金铁木对自己的评价是:“我的民族感情非常深,深到有时候都为我自己感觉到可笑。”尽管几部电影都以历史为题材,但他却从未学过历史。大学本科读的是外语,在电影学院学的是电影,然而这却成为他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一个特殊的契机:“我学外语出身,经常跟老外打交道,我了解西方人对中国是怎么看的,尤其是普通的西方人,那些主流的西方人,对中国充满了偏见。他们大量关于中国的这种印象,都来自好莱坞的电影,或者来自很多西方的主流媒体的误导。”

《大明宫》选择在联合国首映,金铁木说,这完全是出于文化传播的考虑,“因为联合国那个地方比较特殊,活动由中国联合国常驻代表团和西安市政府联合主办,参加的都是全世界的大使。实际就是想把中国文化从这里推广出去,是一个文化传播活动”。

1998年,金铁木进入中央电视台任导演。2000年初,他开始制作第一部纪录片《复活的军团》,这部纪录片他竟然做了3年。

“拍摄这部影片之前,我的历史知识非常有限,对历史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为了完成剧本,我不得不大量阅读历史书籍。在将近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泡在图书馆。半年后,我从一个历史盲变成了历史发烧友,并且狂热地喜欢上了中国历史。”金铁木说。

2004年的春节,《复活的军团》在“央视”播出的时候,曾经创下了纪录片收视纪录。

金铁木的历史纪录电影1( 导演金铁木 )

“从我自己拍片子认识中国的历史,认识中国的文化是怎么回事的时候,真的就变得越来越爱国了。《复活的军团》讲秦始皇,讲中国第一个帝国,第二个片子就是《圆明园》,讲中国最后一个帝国。”

拍摄《圆明园》时,金铁木说他的感情上“比较受刺激”,“电影结束的那一段,其实就是中国两个世纪以来,衰落的开始”。拍摄完《圆明园》,他想拍反映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唐朝,“对于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大唐都是一个难以释怀的梦,一个瑰丽的梦。”金铁木说。

2007年,金铁木拍摄了传记片《玄奘大师》,金铁木说,这是一部“励志片”,“我其实没有把玄奘作为一个所谓的僧人去拍,而是把他当做一个伟人去拍,这个伟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和探险有关系”。

真正能够展现他对于大唐的幻想的,还是《大明宫》,“这是中国投资最大的纪录电影,我知道,我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实,我看到的只是大明宫的废墟。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大明宫为何物,知道大明宫为何物的人也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大明宫不仅是大唐的权力中心,更是大唐的文化核心。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大唐的象征和缩影。以大明宫为线索,讲述关于大唐的故事,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金铁木说。

唐代大明宫的面积是北京故宫的3.5倍、凡尔赛宫的3倍、克里姆林宫的12倍、卢浮宫的13倍。作为大唐的权力中心,随着帝国的覆灭,大明宫最终毁于战火,留下千古的遗憾。目前留存下来的含元殿遗址、麟德殿遗址、三清殿遗址等大型遗址,依然能让人们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

金铁木的《大明宫》是以大明宫为载体,通过不同时期的主人公身上的故事串联起来,包括武则天、唐明皇、杨贵妃、李白等人,通过这些出入大明宫的历史人物,向世人梳理唐朝如何兴起、发达直到衰败的过程。

金铁木说,为了避免《大明宫》像一般历史题材纪录片一样刻板枯燥,电影在人物刻画上特别注重细节,并且引入了剧情叙述的部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部分,就选择了使用演员进行“情景重现”的方式。影片也虚拟了一场发生在大明宫内的国际马球比赛,在金铁木看来,当年的马球就是今日的高尔夫。

“《大明宫》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演历史。它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般沉寂,和所有的商业影片一样,它有一个从头到尾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手段,通过大明宫的命运,去看唐朝300年的历史。所有情节、所有故事都是完全按照史实、按照资料来的,像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关系等都在影片中有表现。”金铁木说。

《大明宫》的首映式上,金铁木说:“谨以此片献给那些为找回或者恢复中国人的这种文化自信心而辛勤工作的人。”

“我拍的所有片子,都是历史题材的。我为什么拍这样题材的片子?我特别想把中国历史或者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去告诉西方人,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目前的这种文化现状,从我个人的角度,很多时候会感觉到有点伤心。我们目前进入了商业社会,商业社会的主流思潮就是娱乐至死。尤其在电影界,大家都是百分之百地完全向商业低头,电影失去了它作为一个文化产业、作为艺术的特点。对外,我希望西方人能够更多通过中国历史去了解中国,对内,我希望中国人能够通过了解自己的祖先,去恢复自己的这种民族自豪感。”金铁木说。

金铁木说,他认为跨越文化鸿沟最好的传播方式,就是讲故事的能力。“我一直觉得学外语是在浪费我的时间,但是后来当我做导演的时候就发现,外语没有白学。我看了大量的外国电影,看了大量的外国书籍,跟大量的西方人去交流,而所谓国际化的叙事,就是能够让绝大多数人,去读懂这样一种叙事。”

迄今为止,金铁木的电影在国外纪录片市场的销售成绩一直不错,《复活的军团》和《圆明园》卖到了170多个国家的电视网络。

除了叙事方式,金铁木认为技术是非常重要的。90分钟的《大明宫》制作了长达50分钟的特效镜头,占据了片长一半以上。电影还原了大约有500个足球场大小的大明宫,其中包括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丹凤门这些只在史书中存在的场景,首次完整复原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砖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圆明园》的特技大概在影片当中占1/5,而《大明宫》占1/2还要多,所有的这种景几乎都是用数字技术做的。可以说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这个电影的特效,就没有《大明宫》这部电影。”金铁木说。仅仅这些特效,制作就花费了两年时间。

整个过程中,金铁木最大限度地做到了“亲力亲为”。“中国懂特效的导演没有几个,我自己在《指环王》那个公司学了一个月,是拿着英文原版的特效教材,一边学,一边去指导队伍的。我找不到编剧,我请中国最好的编剧来给我写《大明宫》这个剧本,最后都淘汰掉了。我最后意识到只能我自己来写,因为他们不会写这样的剧本。故事片编剧是一个职业,你只要有钱就能找到最好的人,而我拍的这种片子,写剧本的人他得达到下面的要求:第一,能达到历史学者这样的高度,得有非常深厚的历史修养;第二,得是专业的历史编剧。”金铁木说,“我郁闷的就是到最后所有东西都是我自己干。”

在影片色调上,金铁木很是花费了心思。电影开始,大明宫的色彩温暖明适,慢慢地,大唐盛世来了,色调华丽起来了,大量的金色调子加入。然而,这金色慢慢地褪去,最终是灰色的幽暗的色调。大唐由盛而衰,大明宫,也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300年大唐史,只用90分钟的长度表现。选择什么,放弃什么,金铁木有自己的标准和观点。

“我其实重点表现大唐的开放和包容,万国来朝啊,世界文明中心。那时期,中国人达到的那种精神境界,是我们现在的中国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大唐最终还是走向了衰退。这样的制度为什么让一个文明达到顶峰?但这样的文明为什么又不能持续?那就是帝国制度的一些问题。对此,我在很多方面做了一些暗示。比如电影的后半截讲唐玄宗,唐玄宗去搞艺术了,帝国就走向了衰落。一个人自身的禀赋就决定了一个国家几千万人的命运,这就是帝国制度的问题。”金铁木说。

<p "="">在金铁木看来,历史与当下现实并非完全分裂,跟当下现实是有一定关系的。“在我们现在的文化思潮里,作为这样一个大国,我们碰到的最大问题不是GDP的问题,也不是失业的问题,而是文化自信心问题,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形象问题。这时候,作为普通的中国人,我试图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贡献一分力量。我如何做起呢,我更愿意从历史中去告诉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是有根有源的。” 大明宫中国电视剧中国电影电影剧情片铁木历史纪录圆明园复活的军团战争电视剧金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