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1963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第二个五年计划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1959~1963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第二个五年计划0( 1959年,无锡红旗钢铁厂的土锅炉出铁 )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共开了4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59年4月18日至4月2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226人。会议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宋庆龄、董必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根据刘少奇主席提名,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西藏问题的决议》。第二次会议于1960年3月30日至4月10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072人。会议通过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通过了关于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第三次会议于1962年3月27日至4月16日举行,出席代表1072人。会议期间外交部向大会分发了中国政府和印度政府交换的22件照会及1960年12月中、印两两国官员关于边界问题的报告。第四次会议于1963年11月17日至12月3日举行,出席代表1072人。

第二届人大正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根据1956年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内容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推进农业、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的发展;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1958年因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贯彻中,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与建设的高速度,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指标、浮夸风的冒进思想泛滥。1958年制定了比原“二五”计划高出几倍的经济指标,由于严重脱离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衡。到1962年,国民经济与1956年最初提出的“二五”计划比,除原煤、石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远远低于“二五”规定指标。

1960年冬,中央政府开始对“大跃进”造成的经济领域浮夸风进行整顿,形成了治理国民经济失衡的“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大力发展农业等基础产业,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调整过高的重工业指标。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好转。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年计划经济1963时政第二个第二届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