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1974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第三个五年计划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1964~1974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第三个五年计划0( 1965年,为了适应第三个“五年计划”农村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江苏常州变压器厂职工积极生产农村中小型变压器 )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3040人。会议选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宋庆龄、董必武为副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根据刘少奇主席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这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由于受到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第三届全国人大只举行了一次会议。

第三届人大正是第三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由于“二五”时期出现的国民经济失衡,1963至1965年继续调整整顿的过渡,1966至1970年才开始实施“三五”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最初设想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重点是按不高的标准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在此基础上,兼顾国防建设,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加强基础工业。

但由于国际局势剧烈变化,“三五”计划不得不发生重大调整。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国家计委重新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由于吸取了“二五”时期的经验教训,“三五”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定得留有余地,在周恩来等中央和地方坚持正常工作的领导同志的力挽狂澜下,尽管受到“文革”和1969年中苏边界武装冲突的影响,到1970年“三五”计划制定的各项指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9.95%,最高年25.7%,最低年-9.6%;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6%,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9%,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五年计划19641974第三届第三个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