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经济学

作者:袁越

(文 / 袁越)

癌症的经济学0( 2007年5月25日,美国华盛顿的癌症患者黛博拉·查尔斯 )

美国制药业巨头辉瑞公司前几天爆出一则丑闻。美国司法部指控其在营销过程中故意夸大药品的适用范围,犯了欺诈罪,并处以23亿美元的巨额罚款。这件事再一次提醒我们,制药公司的首要任务是赚钱,救死扶伤只是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

如果我们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制药业,很多疑问就会迎刃而解。比如,为什么癌症直到现在仍然是不治之症?这个问题的答案与癌症的经济特征有着很大的关系。

别看癌症似乎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但具体到每一种癌症,患病人数都不多。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癌症专家伯特·沃格斯坦博士(Dr. Bert Vogelstein)认为,通常情况下一块癌组织内包含着50~100种基因突变,而两个看上去得了同一种癌症的病人很可能只有5%的基因突变是相同的。于是,大部分抗癌药物只对很少一部分病人有效,而且越是具有针对性的特效药,适用范围就越窄,这一特征注定了抗癌药的市场天生就很小。再加上癌症的死亡率高,很多病人得病后很快就去世了,自然也就不用再买药了。

反观其他常见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和关节炎等慢性病,其致病机理往往很相似,特效药可以是广谱的。再加上病人需要长时间服药,甚至终生服药,使得这类药物的市场天生就比抗癌药广阔得多。据统计,1998年的世界药品销量200强里只有12种抗癌药,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30种药品中只有一种抗癌药,排名仅为第21位。

因为上述原因,抗癌药一直不是制药厂优先发展的对象。就拿辉瑞来说,该公司卖得最好的3种抗癌药全部来自另一家制药厂——法玛西亚(Pharmacia),辉瑞于2003年将后者买下,拥有了这3种药的专利权。有趣的是,当时辉瑞决定并购法玛西亚的原因并不是这3种抗癌药,而是后者研发出来的一种抗关节炎药Celebrex。

但是,在一个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世界里,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永远赚大钱。在各大制药厂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市场上已经有了好几种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特效药,药效相当令人满意,提升的空间已不大。再加上很多这类药物的专利权已经或者即将到期,这就给大药厂敲响了警钟。

还是拿辉瑞做例子。该公司在圣地亚哥的生物科技园区成立了一个癌症研发中心,雇用了1000多名专业人才加紧攻关。他们的目标是到2018年时抗癌药的销售总额达到110亿美元,而目前这个数字为25亿美元,仅占辉瑞销售总额的5%。

辉瑞如此乐观是有根据的。据统计,2008年全世界药品销量200强里有23种抗癌药,比10年前多了一倍。更重要的是,销售额前10名里抗癌药就占了3个,总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126种药品当中有20种是抗癌药。这些数字清楚地表明,抗癌药市场在最近这10年里咸鱼翻身了。事实上,如果按照疾病的种类分别统计,抗癌药自2006年起就成为全世界销量最大的品种,超过了原来一直领先的心血管药和神经系统药。

制药厂的老板们当然不可能看不到这一趋势。根据美国FDA的统计,目前申请进行临床试验的抗癌药物有860种,不但超过了心血管药和中风药总和的两倍,而且几乎是抗艾滋病和其他抗感染类药物的总和的两倍,以及治疗阿尔兹海默氏病和其他神经疾病的药物总和的两倍。

如此高涨的研发热情,是否预示着癌症即将被攻克呢?现在还不能太乐观。美国FDA在整个2008年只批准了两种抗癌药,今年到目前为止也只批准了一种,成功率相当低。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年批准的抗癌药药效都说不上有多么好,比如,由英克隆制药公司(ImClone Systems)研发的抗癌药Erbitux平均起来只能将癌症病人的生命延长一个半月,另一种抗胰腺癌的药Tarceva只能延长12天!但前者一个疗程下来至少需要花费5万美元,后者每个月药费也高达3500美元,它们都为制药厂赚到了大钱。个中原因很简单,因为癌症病人往往存有侥幸心理,病急乱投医,而医疗保险公司也不可能拒绝支付这笔医药费,否则会被病人骂死。

同样,制药厂老板也不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于是在抗癌药的研发领域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只追求尽快出成果,而忽视了成果质量。如果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就是市场给出了错误信号,导致的结果必然也是错的。

当然,如果制药厂能够研发出一种真正有效的抗癌药,肯定能赚更多的钱,但正如前文所述,癌症的致病原因非常复杂,很难发明出一种广谱的特效药。于是,不少科学家建议,抗癌药必须改变思路,即只针对某一基因型的病人研发特定的抗癌药,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根治癌症的良方。为了让这种治疗思路变得有利可图,就必须同时改变癌症诊断的方法,先对癌症病人进行基因型检测,按照结果对病人进行分类,然后再对症下药。

总之,一定要想办法让制药厂赚到钱,病人才会最终得利。 经济学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