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喜剧冒犯你了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 理查德·赫林主演的喜剧《希特勒的胡子》
)
每年8月,英国最重要的文化盛事当属爱丁堡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的重头节目是几百场喜剧演出,是世界上最密集的喜剧节。英国很多著名笑星通过爱丁堡艺术节一鸣惊人,要么成名前在艺术节做过驻场演员,像大热的电视系列喜剧《小不列颠》(Little Britain)的主演马特·卢卡斯和大卫·威廉姆斯就在爱丁堡艺术节上演了好几年,实打实练出了过硬的功夫,终于红遍英美。
爱丁堡艺术节吸引了英语国家知名的喜剧演员前来演出,今年,几位单口相声演员惹出了一场争论。话头是旧金山喜剧演员斯科特·卡普洛(Scott Capurro)扯出来的。卡普洛一贯喜欢拿禁忌话题当包袱,这次他在爱丁堡的演出中先拿中东男人开涮,说他们背地里都是同性恋,再一口一个“黑鬼”,又把眼睛眯成一条缝,模仿东亚人的小眼睛单眼皮……一位女观众受不了了,站起身严词指责演员粗鲁,转身愤然离席。
《卫报》记者布莱恩·洛根(Brain Logan)报道了此事,他问卡普洛是否为冒犯观众而感到抱歉,卡普洛回答:“我又不是观众的朋友,今后我再不会见到他们。如果他们想跟我打架,尽管来好了。难道会有观众站起来骂我‘狗娘养的’?如果这样倒也好,是种交流方式。”
这样的笑话真如卡普洛所说,是在反讽冥顽不化的老顽固?这个问题在今年的爱丁堡艺术节喜剧演出中显得特别尖锐。艺术节邀请了英国笑星吉米·卡斯(Jimmy Carrs),他在表演中说了一个段子:“雄吉卜赛蛾子在7英里外就能嗅到雌吉卜赛蛾子的气味。其实,去掉‘蛾子’这个词,该原理也适用。”卡斯的笑话得到公开严厉批评:“臭名昭著。”英国著名喜剧演员理查德·赫林(Richard Herring)带着他今年推出的新剧《希特勒的胡子》参加了爱丁堡艺术节。剧中,他往唇上贴了一字胡,扮成希特勒,说:“或许种族主义者的观点也是有其道理的。”这句台词早前已引起轩然大波,他被指为种族主义分子。还有澳大利亚单口相声演员吉姆·杰弗里(Jim Jeffries),他的笑料有:“对我来说,女人就像公厕。除了残废的,都特脏。”
杰弗里对英国媒体说:“今天你不能开黑人或亚裔的玩笑,不过你在台上说强奸笑话就没问题。”难道谈强奸时的避讳就比种族歧视少吗?杰弗里回答:规则又不是我定的。卡普洛也认为,他并不愿意拿强奸做笑料,但在很多演出中,强奸话题比种族问题更安全。
( 喜剧演出是爱丁堡艺术节最重要的内容 )
这样的笑话让一些评论家们吃惊,现在已经是21世纪,种族平等、女性解放运动搞了几十年,本以为种族主义者和歧视女人的老顽固已经被文明潮流永远地抛弃了,如果存在也是在娱乐节目中充当被嘲讽的对象,没想到它们竟然回潮了。洛根对卡普洛、杰弗里的笑料和观点极不认同,他认为,政治正确性是在文明民主的社会中表演喜剧必须遵守的准则,是不能逾越的底线,但今天的喜剧演员却不惜冒犯他们的观众。他愤怒地把这种过分的表演称为“新冒犯风格喜剧”。
现在英国喜剧,尤其是单口相声中少不了冒犯、攻击、触怒的内容,但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几位单口相声演员都不是靠挑衅观众闻名的。洛根认为,赫林、杰弗里等“新冒犯者”的心态颇有意味,他们就爱挑战权威观点,把触犯禁忌当做挑战——你说那是圣牛?我偏要杀了它,因为在我看来,它代表了宗教正统派、军国主义和种族偏见。
( 萨沙·巴伦·科恩是英国最具争议性的喜剧演员 )
这一转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年代冒出来的喜剧新秀不满意前辈们贬损他人的表演方式,比如我国观众熟知的喜剧演员班尼·希尔(Benny Hill),不满他们拿种族、性开玩笑,开始改革喜剧。他们反对种族主义,反对低级的性幽默,同时还反对撒切尔夫人。借助电视传播,他们有了空前的知名度,今天被称作英国女演员代表的电影明星艾玛·汤普森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演喜剧出名的。他们的幽默在当时听上去很是过分,因此被称作“非传统喜剧”,并打上了“标新立异”的标签,逐渐成为喜剧节目的主流。“标新立异”的喜剧发展到今天,又被“新冒犯者”演员认做保守、过于正统,一心要反对它。
赫林就以此为自己抱屈:非传统喜剧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笑了,演员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唠唠叨叨地对观众做道德训诫,“喜剧越来越正统,需要改革,要说出观众们心里想的事儿才能引起共鸣,否则只能招致反感”。80年代“非传统喜剧”运动的代表、女演员乔·布兰德(Jo Brand)却坚持认为,演员应该遵守“自我审查”规则,如果自忖没有打擦边球的本事,就要自觉回避,不要触犯厌恶女人、种族主义、歧视残疾人的界限。
赫林、卡普洛、杰弗里坚持认为,他们是在反讽残存至今的偏见和狭隘,针对的不是有色人种、女性、同性恋,而是老顽固。赫林说:“一个核心信仰被一个留着希特勒式胡子的男人挑战了,人们立刻对其将带来的后果感觉不舒服。我们为什么不愿审视自己对种族的真实态度呢?”在一场单口相声演出中,他说了句台词,大意是支持不列颠国家民族党(鼓吹白人至上的激进党派)的政策,将所有黑人赶出英国。事后有人质问他,他说:“法西斯主义是荒谬的,在笑声中它可以被瓦解;如果我们用法西斯主义去消灭法西斯主义,我们自己岂不是变成法西斯分子了吗?”赫林在电视台、电台做节目,制片人对这些问题极为紧张,生怕越界,千叮咛万嘱咐,如果有一点点犯规节目就播不了了。他害怕这些束缚,索性将演出重心转移到网络。
至于观众能否理解喜剧中讽刺的含义,赫林认为这不是演员的问题,是观众自己的事儿。因为观众理解台词的智商不是演员能给予的,而且很多台词不能按字面意义理解。英国提兹塞德大学心理学家苏·贝克尔(Sue Becker)却质疑,观众并没有认识到笑声中的反讽,他们的激进情绪反倒被煽动起来了。她看过一场著名喜剧演员阿尔·莫雷的演出,现场有1万多名观众,他们舞着米字旗,高歌“我们恨法国人”,好像国家民族党在开会。莫雷没有惹上种族歧视的官司,同性恋组织却将他告了。他新扮演了一个角色——希特勒的顾问,一个穿粉红色军装、装腔作势的同性恋纳粹。喜剧明星萨沙·伯伦·科恩最近也屡屡遭到猛烈攻击和批评,说他最近上映的喜剧片《布鲁诺》歧视了同性恋,前几年的影片《波拉特》和《Ali G在议会》赤裸裸宣扬了种族歧视。结果是科恩的犹太人身份每每帮了他大忙,同样,赫林、杰弗里等人也表示自己常去残疾人康复中心做义工,辩解说他们编出嘲笑残疾人的段子旨在暴露偏见歧视造成的荒谬。
赫林说:“和没有幽默感的人很难谈这些问题。不能根据观众中最笨的那些人的反应来对讽刺喜剧下结论。否则,讽刺喜剧会因‘新生儿猝死综合征’而无法存活。”他建议不接受冒犯喜剧的人去看看伟大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另一名篇,写于1729年的政治散文《一个小小的建议》,文中斯威夫特“建议”饿得要死的爱尔兰人吃掉自己的婴儿。“搁现在,读者一定认为这是对爱尔兰野蛮人的冒犯。”
苏·贝克尔不久前发表了一篇论文,主题是英国喜剧中保守主义的抬头。她认为赫林等人的表演是保守主义回潮的征兆。她说,只要到白人社区或少数民族社区走一遭,和那儿的居民谈一谈,就可以了解种族问题依然存在。她说:“现在流行一种观点,喜剧讽刺只要不针对某一个少数民族,而是‘公平’地嘲讽每一个少数民族团体,就不算冒犯、歧视。难道这样就可以减少种族歧视?还是说加大了打击面?我不认为喜剧给了一个人污辱他人的权利。”■ 犯罪电影喜剧喜剧演员喜剧片爱丁堡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