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一轮的“海军梦”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印度新一轮的“海军梦”0( 印度海军唯一现役航母“维拉特号”近日完成现代化改装 )

“随着航母、‘鲉鱼’级常规潜艇、‘布拉莫斯’巡航导弹和核潜艇的服役,印度海军实力将远远超过中国海军。中国海军从海南岛的基地抵达马六甲海峡需要13天,而印度海军到那里只需要1~2天。此外,印度岸基飞机的射程可以覆盖中国的舰队……”这是8月14日美国合众国际社亚洲在线网站头版上一篇文章中的段落,作者是在加拿大居住了34年的哈里·苏德(Hari Sud)。从文章里充满了对印度海军将超越中国海军的振奋之词可以看出,这位退休的印裔煤炭公司副总裁显然受到了印度政府在2009年推出的一系列海军发展计划和成果的鼓舞。但是,印度政府仅仅是为了满足民众心中的“海军梦”吗?

几乎与1949年中国海军刚刚成立时的状况一样,印度海军在印度1947年独立后是三军中最弱小的一支。此后,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20年。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印度将军事战略重点放在了巴基斯坦和中国方向;二是印度独立的模式使得其对英国海军提供海上保护的依赖(1958年4月海军参谋长才由印度人接替英国人担任)。1964年在印度制定的第一个“五年防务计划”时,当年军费投资比例为:陆军占53.4%、空军占39.8%、海军仅占6.8%。这种军费分配的比例结构,在第二年进行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战争中,印度陆军依靠装备和地形的优势取得了较大的战果,而海军则慑于巴基斯坦海军在印尼海军支持下的实力裹足不前,结果被巴基斯坦海军成功袭击了位于西海岸的古吉拉特雷达站和德瓦尔卡港。此事对印度震动极大,并促成了国大党政府开始准备调整三军军费的比例结构。1965~1966年度,海军军费在三军比例中占7.7%;1967~1968年度,海军军费在三军比例中占12.6%;1968~1969年度,海军军费在三军比例中占12.6%;1969~1970年度,海军军费在三军比例中占28.9%;1970~1971年度,海军军费在三军比例中占34.3%,首次超过了空军。在此期间,印度不仅与英国合作在国内改造船厂建造了英国的护卫舰,同时还从苏联进口了护卫舰、常规潜艇和登陆舰。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海军在苏联印度洋分舰队与美国舰队对峙的帮助下,利用新装备优势不仅攻击了卡拉奇港,而且控制了吉大港和库尔纳港,为肢解巴基斯坦立下大功。

“海军的时代到来了!”这是1971年12月1日出版的《印度时报》上刊登的印度总理甘地在庆祝海军节时发出的感叹。这一年,英国海军力量退出了苏伊士运河,而印度则利用苏联南下进入印度洋的战略企图开始大建海军。从1973年开始,印度海军的军费跃升为三军的首位,并一直持续了十几年。而此时的中国,因为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只好在原来苏联援助的基础上,开始走上了自主发展海军之路。到1975年,中国海军舰艇的质量虽然不如印度,但国产化率已达到了89%。在随后的时间里,印度海军的军费一路攀升,俄罗斯和欧洲版本的舰艇拥挤在了两个国有造船厂和三个国防部属的造船场中,而中国则利用西方将劳动密集型的造船业转移的机会和前20年自主建造军舰打下了机电工业基础,紧随日本和韩国之后开始了民用造船业的赶超。“冷战”结束后,印度人民党政府开始打造核力量,试图将安全问题和填补大国真空一并解决,而中国则因“台海”问题的突显,再次引进俄罗斯的海军装备。10年后,印度国大党政府终于利用美国在印度洋的利益,摆脱了“制裁绳索”,开始系统思考军事力量的发展模式;而中国不仅自行建造的舰艇出现在了印度洋,同时民用造船的总载重吨也超过了日本直逼韩国。

到2009年,中国5万吨以上造船能力企业的产能为6500万载重吨,在建的产能为2000万载重吨,而印度的造船的总产能只有700万载重吨左右。面对中、印海军这60年来有些类似“龟兔赛跑”的结局,刚刚连任的印度国大党政府一定想到了40年前在决定大力发展海军时曾提出过、但没有实行的“把海军发展与商船队建设同时并举”的口号。因此,印度政府在2009年对“海军梦”的炒作,恐怕不仅是要满足国民大国心态之举,而很可能是将每年要吸引2000万劳动力、各产业部门同步协调、设计合理产业结构等因素与军工牵引通盘考虑的。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人能不能从印度“海军梦”的炒作中看到并解决自己造船业的“低端产能过剩,配套能力不足”等问题。■

上一篇: 敲开奥运大门
下一篇: 假戏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