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戏真做
作者:袁越(文 / 袁越)
骨质疏松是一种老年人的常见病。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发展学会的统计,全球约有1亿骨质疏松患者,其中大部分为绝经后的妇女。患者很容易得一种名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的病,其脊椎骨发生一至多处骨裂,并伴有慢性疼痛,严重的甚至无法正常走路。
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方法是“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就是先对病人实施局部麻醉,然后在骨裂处开一个小口,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俗称“骨水泥”)注射到脊柱内,堵住裂缝。这是一种小手术,病人当天就能回家。
“椎体成形术”从道理上讲得通,从技术上讲也很成熟,一切看似都很完美。事实上,这种手术在全世界已经做过成千上万例,效果很好。根据2007年发表的一份调查统计显示,有97%的病人自述手术后痛感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今年8月6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给“椎体成形术”泼了一盆冷水。文章报告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对131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进行了一次随机对照实验,患者被分成两组,一组实施“椎体成形手术”,另一组假戏真做,手术该进行的步骤一样不差,甚至连麻醉针也照打,但却不给病人注射“骨水泥”。出乎科学家意料的是,半年后对“手术”效果进行的调查显示,这两组病人都自述说疼痛感觉明显减轻,两种“手术”的有效比例相似,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
无独有偶,该期杂志还刊登了澳大利亚科学家提交的另一篇文章,文章称他们进行了一次类似实验,虽然只招募了78名患者,规模较小,但结果和前者相似,假手术和真手术的效果完全一样,看不出任何差别。
这两个实验分别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澳大利亚政府资助,起码从资金来源上看应该是非常公正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两个实验都得到了看似不可思议的结果呢?参与实验的科学家们认为,虽然有一定的可能是实验中使用的麻醉剂奴佛卡因(Novocaine)在作怪,但从以往的经验看,更可能的原因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也就是说患者在接受假手术时受到了强烈的心理暗示,其身体内部自发地发生了某种积极的变化,其效果和使用“骨水泥”完全一样。
这个“安慰剂效应”不是什么新鲜事,科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病人的心理作用对药效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药上市前之所以必须通过“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检验,就是为了排除“安慰剂效应”的影响,证明其药效真的来自新药独特的有效成分,而不是心理作用。所以说,上述这两个实验足以证明“椎体成形手术”是无效的,“骨水泥”对病人没有帮助。
基于上述判断,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认为这两个实验足以宣告该手术的死刑了,但是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则认为,假手术虽然和真手术效果一样,但两者都比不做手术要好,所以手术还得继续做下去,不能说停就停了。
后者的说法也是很合理的,但问题在于:今后的手术还用不用“骨水泥”呢?
抛开“骨水泥”的成本不说,这种化学物质是有一定危险性的。“骨水泥”很早以前就广泛用于骨手术中,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地陆续见到了“骨水泥”引发病人心肺功能障碍并导致死亡的报道。曾经有人研究了1969至1997年对2.9431万个病人进行的3.8488万次髋关节成形手术,发现死亡23例,所有的死亡都是由于“骨水泥”引发的不可逆转的心肺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那么,如果今后的手术都不用“骨水泥”是不是就可以了呢?问题也不是这么简单。不少专家认为,如果这件事为“假手术”开了口子,今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打着“安慰剂效应”的幌子,向病人隐瞒真相,其后果将很难预料。
必须指出的是,不管这件事最后的处理结果如何,事实上医生们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去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半数的美国医生经常给病人开“安慰剂”,拿一些有益无害的维生素药片或者止疼药,甚至是抗生素或者镇静剂来冒充真药。英国、丹麦、以色列、瑞典和新西兰等国进行的类似调查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该调查的主持人警告说,这个趋势值得警惕,因为科学界对“安慰剂效应”的真正机理尚未完全搞清,其效果更是很难预测,如果现在就贸然采用这种方法对付病人,不但从道德上讲存在问题,而且从实效上说也是不妥的。■ 手术骨水泥假戏真做骨质疏松安慰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