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书无关的那些地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残书铁剑)
一直都不太喜欢去与书有关的一切地方。大学属于“野鸡型”,图书馆自然也失去了传说中的大学气派。按我的看法,那个图书馆能借到的基本是垃圾,借不到的也是被借走的垃圾。每个周末一大早都有成群的人等在外面,一到时间就拥进去上自习。这个图书馆里唯一可干的事就是那些书里、电视电影里所描述的:在你看书的时候,发现对面或旁边或侧面,反正是一切你视力可及的范围,看到一个能令你猛然心跳的异性,然后眉目传情写个纸条什么的。
所以直到现在我也不能像老姜那样,跑到国家图书馆里上自习,还经常喝罐可乐。受鼓舞,我去过那个院子一次,但听说办卡就要交100多元,而且想想即便办了也还要经常买可乐,而那里的可乐一定比家乐福要贵不少。后来看到北大图书馆那样的巍峨宏伟,还从很多人的书里听到他们发生在那里的治学故事……但是,算了吧,别进去了,何况,也进不去。
“大三”时在那个城市发现了一个书城,准确地说是批发市场,骑着自行车来回近两个小时,买了不少书回来,之后知道都是盗版。在北京时见到更加宏伟的一些书店,找来找去,能看到的大多是这个励志那个鸡汤;而我昨天下午去的那个书城,音乐翩翩,游人如织,一切都在告诉你:这是个集市,明码标价,买卖自便,但与书无关。
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些图书馆,觉得像天堂,老外们即使是坐了牢,都有个老头推着一车的书,在每个门口停下,一本一本地递给里面的人。虽然这样的故事发展下去,往往都会发生越狱事件,不管是安迪还是迈克尔。
长这么大,我也不知道周围的书店都在卖什么。名人们还没死,靠他们的死卖钱的书基本就写好了,只等着换一下时间地点。当然,你还能看到那些尽力告诉你即便你懒成猪也能学会各种语言和技能的书。太多书店卖的都不能算书,是“希望”。而那些图书馆,即便有图又有书,但它的功能,只在于“馆”,跟饭馆茶馆一样。
一个很大的图书馆里,人迹稀少,时间只能是冬天,我游走在一排一排整齐但绝不簇新的书架间,拿起几本书,坐到窗边的桌上,旁若无人,窗外雪花飞舞,这是我对图书馆的最好设想。如果在拿书的那一刻,发现一个做成书样子的空盒,里面有把枪,那是梁朝伟演过的电影;或者坐在那里后,书完全没看进去,而是发一天的呆,那是王小波的故事;或者书看进去了,刹那间却时空发生了变幻,一下子倒退了几个世纪,那是村上春树的描写……
一个很小的书馆,古韵盎然,时间也要在冬天,摆着我所有喜欢看的书,新书是老孔那些人的,旧书是鲁迅金庸他们的原版,老板要像先生笔下的内山完造。每次来我都要摸出几个银元,接过用布包的书,然后便消失在门外的风雪中,这是我对一个书店的最完美创意。■ 读书图书馆地方文化无关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