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官生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曹君)

2007年,我通过一系列与公务员考试相同的政审、体检、公示等流程后,被分配到了兴和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还在镇上兼任办事员。镇领导制定了很详尽的锻炼计划,至今,我在片区、农经、统计、财政、新农村合作医疗等部门都担任过办事员。近两年的历练,对国家的涉农政策已基本掌握,有了一些心得。

每天早晨在镇府开完例会后,如没有紧急任务,我就骑车20分钟到兴和村。在村里,我主要负责党组织文件档案的整理、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管理、建国前老党员和五保户的补助发放等等,如果有应急性的工作,比如麦收期间防火、虫灾防治、上级检查等,那可就全村总动员了,我也不例外。我没住在村里,首先是条件不允许,事实也证明,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在乡镇机关集体住宿,每名“大学生村官”配发一辆自行车用于走村入户,日常考勤按乡镇机关干部管理,县级组织部门定期对“大学生村官”考核,有的地方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村官办”负责“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贵刊所载《“自由”的村官》一文中“我的一位学姐”之所以会那样自由,就是因为有些地方把“大学生村官”放在村里,听之任之,名倒是符其实了,但真成了“放养”。

《“自由”的村官》一文中,还提到有些人当村官是为了考公务员加分。这的确是很现实的问题,因为虽然现在我的工资甚至比一些工作多年的老同志都高,但我不得不考虑将来的出路,毕竟“大学生村官”没有正式编制,不属于“体制内”人员。相比北京、上海等地能为“大学生村官”落户的优惠政策,考公务员加分这也只能算是最基本的政策保障。现实在提醒某些想通过“村官”为自己增加政治资本的人们,你想错了,“村官”这条路注定是充满坎坷的,如果没有奉献精神和远大抱负,是做不好的。

这些问题也在提醒决策者,政策的制定要有可持续性。“大学生村官”的任期一般两三年,期满后,考核合格的可以在公务员、事业编制、研究生入学等考试中获得加分,也可以续聘。如果我将来考取了某级政府的公务员,那么我这两年的农村工作经历只能是为我增加工龄,我来到新的单位后,只能是从新人做起,两年的农村经验或许用得上,或许就只是成为大家的谈资。因此,我认为,对考取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大学生村官”,相关部门应该考虑到“人尽其才”,在选拔任用干部的时候要重点考虑有村官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可惜现在的政策中还没有体现这一点。还有,并非所有“大学生村官”期满后都能考上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仅仅续聘是不够的,因为这对个人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关键在于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使得“想留的人”能有保障地扎根农村,进而为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而“想走的人”也能心安理得地走,利用政策的优惠条件去转行、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