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版”和老玩物的再消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进)
( 玩具收藏者崔小秋(左)和唐惠民 )
作为北京玩具圈内最疯狂的收藏者之一,唐惠民被称为“尸王”,因为他不在乎玩具新旧,只要没有的,连玩具尸体都收,攒出来3个尸体就能拼出来一个完整版的。所以在他的库房,你可以找到整柜子的旧玩具,变形金刚自不用说,特种部队、百变雄狮、高达,甚至塑料小兵人都有几千个。唐惠民估计,自己堆积的这些塑料玩具,至少价值40万元。2003年起他几乎一直在买入,eBay和淘宝上的玩具几乎都被他扫荡过,后来他也开始卖一些多余的玩具。像唐惠民这样狂热的玩家,在AcToys网站上有不少,作为国内最老牌的玩具社区,AcToys网站已经注册了近10万用户,中国最铁杆的玩具狂都在这里汇集了。
“现在真正算得上收藏玩具的有几个?”热衷于变形金刚和超时空要塞VF的崔小秋对目前的老玩具热潮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只有那些专门收1984年早期版本没开封变形金刚的发烧友,可以算是投资性的收藏品,而更多东西应该算是怀旧性的玩物。他解释道:“其实变形金刚电影也好,明年上映的特种部队也罢,都是好莱坞和“孩之宝”之流合谋的商业买卖。Takara玩具公司搞设计的幸日佐志在一次访谈中说得很直白,之所以重新参照1984年老款的G1玩具,将其重新包装为经典系列变形玩具,就是为了让当年看动画片长大的人,找到一条连接传统变形金刚玩具产品和真人电影玩具产品的策略纽带。真别太拿玩具当回事,玩具是用来玩的,不舍得拆掉包装,只作为收藏品的玩具,实在背离了我们这代人对于上世纪80年代那些玩具的迷恋情结。”
美国14岁以下年龄段的玩具消费,平均每人每年高达400美元,而中国同龄消费群的玩具开销不足200元。在2007年“电影版”《变形金刚》上映前,中国市场几乎一直是被“孩之宝”放弃的,高达也仅仅因为香港一直在连续播出,才在广东周边拥有万代正版玩具在卖。“你20多年前买得起一个玩具吗?随便一个就得20元。现在呢,大多数人一样买不起,变形金刚‘电影版’玩具就没有低于120元的。”崔小秋对于国内众多80年代动画形象的玩具再消费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说,“中国玩具业有很多自我特色的仿品,甚至你可以在网上找到正版玩具之外的尾单,往往是国外玩具巨头下10万个订单,而代工厂拿着模具生产12万个,除了作为残次品的替换,多造的2万个玩具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流入到了国内玩具市场。恰恰就是这些尾单玩具,激活了现在老动画形象玩具的再流行。”
“孩之宝”更热衷贩卖新款的“电影版”玩具,只少量复刻80年代的老玩具,而中国那些对80年代动画玩具怀有迷恋情结的人,似乎更青睐当年的老款式。玩具形象并没有什么专利可言,只要不盗用包装和商标,就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直接侵权,正是这样的交叉现状,让中国本土玩具生产者们找到了老玩具形象再造的商机。美亚美、德意小子、星杰、百厌星,这4家广东中山和东莞的玩具厂,几乎主导了国内变形金刚类玩具市场,尽管不是“孩之宝”授权的正式版,可精良的做工并不比动辄200元的孩之宝版差,有些版本甚至跟孩之宝版一模一样,而其零售价格却仅仅是“孩之宝”的1/3到1/5。“我们称之为‘祖国版’,主要就是指国内生产的没有正式授权的玩具,以前专指变形金刚,后来超时空要塞、龙珠等都出现了‘兼容版’玩具,祖国版变成了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南通的崔勇针对目前国内流行的80年代动画形象玩具再消费问题说,“有些人专门收藏老版G1玩具,然后把价格炒高,让当年这些老玩具神圣化,而我更热衷于玩,别人只买‘孩之宝’的版本,而我专门买‘祖国版’。”
崔勇目前拥有超过2000款变形金刚的收藏,并且对“祖国版”的历史很有研究。在他看来,正是广东周边代工玩具厂的经济生态,造就了老玩具形象的消费再生。其实最早的“祖国版”玩具可以追溯到变形金刚动画片播放的早期,也就是1984年,当时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众多小玩具厂在主导代工生产,此后中国香港也因为代工生产,短暂流出过一些非授权版的玩具。但这些厂商大多不敢在玩具包装上打自己的品牌,生怕吃“孩之宝”的官司。直到90年代初,“孩之宝”逐渐放弃G1版变形金刚玩具。皇冠、CTL环球、永达,这3家广东玩具厂几乎垄断了早期的老玩具仿制版。
一个叫变盟俱乐部的组织在2008年末尝试让老玩具符号再生。变盟俱乐部由一群铁杆变形金刚迷组成,他们不再满足于玩别人造的玩具,而是自己动手设计新款玩具角色,同时批量生产。目前,变盟俱乐部设计的玩具已经出了5款,其中小滚珠的设计最被称道,从玩具造型设计到玩具代工厂的流水线管控,并不输于“孩之宝”和日本Takara的水平。最重要的是,变盟俱乐部出品的玩具,“孩之宝”和日本Takara根本就没涉足过。■ 消费祖国孩之宝玩物玩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