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粉涨价背后的生产之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董璐)
7月20日美国惠氏制药以压倒性的票数通过了全球最大药品制造商辉瑞对它的收购,此前3天欧盟也通过了辉瑞对惠氏的收购。这项680亿美元的收购案,因各国的垄断审查,沉寂了5个多月。连续传出的利好消息,不仅预示新的巨无霸制药企业的诞生,也使辉瑞切入营养品市场的可能再度浮上水面。
除了生物制药,惠氏还有消费和保健类产品方面的业务,只占惠氏总收入的10%,但这部分业务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却有很大的市场前景,比如在中国,惠氏奶粉业务占其总业务的80%。辉瑞非常看重新兴市场的消费与保健类产品业务,在其声明中写道:“在拉美、中东与中国等高增长的新兴市场,合并后的公司将拥有重要的市场存在。例如在中国,惠氏在婴儿营养品方面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而辉瑞则被视为制药业的领导者。这将使合并后公司的业务得到进一步强化,提高在高增长、欠发达以及低渗透率市场的知名度,并提供大量的节约开支的机会。”
2006年辉瑞曾为了专注于专利领域,将其日用健康消费品业务整体出售给了强生,目前这部分业务已成为超过强生总收入1/4的支柱业务。辉瑞期待以领导者的身份重返消费业务,将惠氏这部分的业务嫁接到辉瑞现有的架构中。“新公司将是一个多样化的公司,关注医疗卫生产业的四大领域:制药,消费品,动物健康和营养。”辉瑞称。
让辉瑞备受关注的中国市场,是惠氏婴幼儿奶粉全球最大的市场,约占其全球婴幼儿奶粉销量的23%~25%。中国飞速发展的婴幼儿奶粉市场给惠氏带来了巨大的成长空间。来自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咨询调研公司美国IMS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06和2007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增速均超过了20%,预计到2010年,这一市场蛋糕将增至30亿美元,并且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各方预算,在这高达30亿美元的市场蛋糕中,高端婴幼儿奶粉企业军团约可以分切到一半的份额,即15亿美元。在过去的几年里,惠氏营养品在中国的年增长率平均超过30%,目前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占11.2%,和美赞臣、雅培、多美滋及雀巢等外资品牌一起占据了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在高端市场这5大品牌更是占据了70%左右的市场。
但此时惠氏碰到了难题:奶粉供给跟不上需求。惠氏在7月15日宣布将奶粉价格上调7%,包括婴儿配方奶粉的第二至第四阶段产品,其销量最大的第一阶段(0~6月)婴幼儿配方奶粉则不调价。解释价格上涨原因时,惠氏中国营养品部副总裁张国华表示,惠氏亚洲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新加坡工厂,产能已经基于饱和。“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为了保证市场供应,我们将部分产品转移到欧洲和大洋洲的工厂生产,由此造成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关税的上涨是导致此次价格调整的主要原因。”张国华告诉本刊。
作为惠氏营养品全球5大基地之一,惠氏新加坡工厂辐射了整个亚太地区市场。1999年6月惠氏新加坡工厂在新加坡东部的工业园区开始动工,经过2年时间才完工,在2001年8月至12月的4个月验证期之后,于2002年1月正式投产,总投资为1.85亿美元。其后,新加坡工厂便承担了亚太地区供应商的角色,但当时中国市场需求并不旺盛。根据AC尼尔森的数据,2000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年销售额为4亿多美元,居全球第三。时至今日,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容量已经达200亿元,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
惠氏在上海拥有一家工厂,负责对进口的大包装奶粉进行添加配方的加工,而后包装上市,但这家工厂的产能只有3600多吨/年,仅能满足国内市场10%的需求,剩下的90%都需要从新加坡进口,可以说中国能成为惠氏全球最大的营养品市场,新加坡工厂是最大的功臣。据惠氏新加坡工厂总经理伊恩·瓦戈特(Ian Waggott)向本刊介绍,惠氏新加坡工厂的产能在2005年趋于饱和,每年能生产近4万吨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因奶粉需求的扩大,惠氏新加坡工厂在2007年底投资1亿多美元启动了扩产工程,这一工程将在2010年初完成。从新加坡进口奶粉的好处是,新加坡政府与中国政府有零关税的贸易协定,但从欧洲和大洋洲进口奶粉成本必然会增加。
为解决这一难题,2008年3月惠氏宣布投资20亿元在苏州工业园区建造营养品工厂,该厂主要生产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其他营养品,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惠氏全球规模最大的营养品工厂之一。新工厂在2010年投产后,产能将和新加坡工厂相当,达到年产4万吨,主要供应中国市场,上海的工厂则会被关闭。目前,惠氏苏州营养品工厂的员工已经开始在新加坡工厂接受培训。
可以看到的是,包括惠氏在内的外资奶粉品牌,都在将其纯进口的模式,改变成奶源进口、国内生产。近年婴幼儿奶粉进口量在持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至5月,小包装奶粉累计进口2.14万吨,同比增长43%。美赞臣能一直高居高端奶粉市场首位,和它1993年便投资3500万美元在广州设立生产基地不无关系。2008年美赞臣中国市场已经取代墨西哥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而美赞臣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麦杰华(Matthew Chapple)的期望是取代美国成为最大市场。
被疑曲线涨价的雅培,辩称因旗下喜康力品牌“智护100”新配方幼儿成长奶粉上市,所以价格比老配方上涨了10%。据悉,这次雅培新上市奶粉系雅培新加坡工厂生产,在亚洲目前仅供中国。今年2月雅培投资3亿美元建设的其规模最大的营养品工厂,在新加坡竣工并投入生产,这也是雅培公司在亚洲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紧接着,今年3月雅培宣布耗资2亿元打造在华营养品工厂,新工厂将生产全线配方的金装培乐系列婴幼儿配方奶粉及其他营养品,产品只供中国市场。据悉,培乐主要面对二、三线城市,而其喜康宝和喜康力高端奶粉仍走进口渠道,成本压力也一直存在。此前,雅培在国内没有加工厂,只能通过进口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在国内奶粉市场份额争夺中一直受限,也很难快速提高销售量。毫无疑问,雅培将生产中心重度倾斜至亚洲,必然是要加速拓展中国市场,而雅培进入中端市场,也是外资品牌欲将高端市场优势带入中端市场的信号。
“婴幼儿奶粉品牌要想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重要的还是靠产品创新和质量。这些年国内一些大的奶粉品牌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在产品质量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产品创新方面与外资品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张国华告诉本刊,他并没有排除惠氏将来进军中低端婴幼儿奶粉产品的可能。惠氏、美赞臣和雅培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有制药背景,在奶粉制造的配方和工艺上,以及对质量控制上,有十足的自信。“我们在质量监控方面投入的成本很大。”张国华说。伊恩·瓦戈特厂长是微生物专家,在乳品行业已经工作了40年,2001年惠氏新加坡工厂投入生产后他就在这里任总经理。据他介绍,工厂内500名工人中有90多名是负责质量监控的。本刊记者专访了奶粉的质量监控并对伊恩·瓦戈特进行了专访。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制药企业,惠氏总在说“以制药的态度生产奶粉”。目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将GMP列为制药行业的强制规范,不知道在奶粉的生产上是否也采用这一规范?
伊恩:是的,我们率先在婴幼儿奶粉的生产中采用了GMP规范。它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都要按照相关规范达到严格的卫生和质量要求。惠氏对所有用于产品的原材料和包装材料都制定了全球统一的采购标准和测试标准。不管供应商来自哪里,都必须遵守全球统一的标准。原材料供应商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核,包括供应商自身的评估和惠氏总部的审核。审核的标准就是按照GMP规范的27个元素。通过审核后,还必须对供货商提供的物料进行至少3批以上的全项检测,必要时还需实施产品试验。这些要求通过后,供应商还必须与惠氏签订质量承诺协议。只有通过以上的审核、检测、试验和有效的质量协议后方能被纳入惠氏的合格供应商名单中,在其后供货过程中供应商的资质还将定期被重新评估、审核。
三联生活周刊:新加坡并没有奶源基地,工厂的原料从哪里来?将来中国苏州的工厂完工后,是否会考虑从中国选择奶源?
伊恩:我们使用的奶粉原料均由新西兰进口,我们在新西兰有固定的奶牛养殖场,每年工厂都会派检查团进行数次检查和监督。第一、二阶段的配方奶中的乳清粉都是选用脱盐90%的乳清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品质符合婴幼儿的肾负荷。添加的脂肪是纯植物油的生理性混合体,添加的DHA是从海藻油中提取,虽然比鱼油贵15~20倍,但是它纯度高,为鱼油的4倍、稳定性好、安全,不易受海洋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如我刚才所说的,要想成为我们的供应商,得经过严格审核,现在上海工厂的原料也是从新西兰进口的。苏州工厂刚开始也会从新西兰进口原料,但因为中国是奶制品的生产基地,不排除将来会从中国寻找奶源。
三联生活周刊:我看到惠氏工厂内部矗立了一座四五层楼高的高塔,也标明了是白色地区,不可以进入参观,这个高塔是做什么用的?
伊恩:这个高塔是“湿混”工艺中关键的设备喷粉塔。目前婴幼儿奶粉行业大多采用的都是“干混”工艺,就是将各种原材料在固体粉状下进行混合。干混工艺的优点是工艺简单,设备投入少,生产成本低,缺点是难以保证配方中的各种营养元素混合均匀。我们坚持用湿混工艺,就是将各种原材料先液化,并在液态下进行混合,再经过高温喷粉干燥等工序还原成粉状。湿混工艺的优点是可以保证各种营养元素混合的均匀,同时由于在湿混工艺中采用多道过滤工序,大大降低了奶粉中的杂质度和异物进入的可能性。不过因其工艺复杂,设备和厂房设施的投入大,生产成本较干混工艺要高出很多。■ 惠氏背后之争涨价新西兰奶粉奶粉中国奶粉雅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