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设计村庄

作者:曾焱

(文 / 曾焱)

芬兰设计村庄0( 设计村庄费斯卡 )

伊塔拉村(Iittala)是芬兰玻璃器皿设计品牌Iittala的发源地,但不在我们这次的行走路线上,从图尔库返回赫尔辛基那天,总算能够在另一个设计村庄费斯卡(Fiskars)停留。这里离赫尔辛基不到100公里,在一些我读过的关于费斯卡的描述中,这个小村前卫,又有些神秘,好像是正在发起一次手工艺复兴运动的古老社团:坐落于一个废旧铁厂,很多手艺人聚集到了一起,他们举办的夏季展览让人们对手工艺品重新产生了浓厚兴趣和需求。

艾丽卡·克尔特(Erika Kelter)8年前从赫尔辛基搬来。她穿一条乡土的长裙,手里拎着小篮,笑容有些腼腆,看不到年轻女设计师身上通常都有的时尚做派。艾丽卡告诉我,她从学校毕业后为诺基亚公司做过两年工业设计,2001年辞职来到费斯卡定居,做些设计作品,也开始尝试装置艺术。在村里,艾丽卡认识了现在已经成为她丈夫的多媒体艺术家隆·诺德斯特罗姆(Ron Nordstrom),一个费斯卡的本土居民。在这里,还有一对陶艺家夫妇——阿纳莉(Anneli)及其丈夫利斯托·帕特罗(Risto Paatero),他们在自家楼下建了19世纪老样式的桑拿房。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费斯卡公司将厂区搬迁,老工场被废弃,村里萧条了好几年。1993年费斯卡开始有了第一批规模较大的“移民”,当时20名手工艺者、设计师和艺术家陆续搬进村里,把工作室建在这里。大家最初各干各的,一年到头了就把作品凑到一起,办个小展览自娱自乐。到1996年,搬来的人慢慢增多,居民发起成立了一个“费斯卡手工艺人、设计师和艺术家协会”,类似欧洲古老的手工行会,对村庄的前景开始有所设计。协会每年对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固定成员造册,目前的数字是109个。艾丽卡说:“在109位艺术村民里,一部分是像我这样的外来人,一部分是我先生这样的本地人。另外每年还有20个左右的访问艺术家,协会邀请他们到这里住一段时间,参观我们的工作室,或者为展览准备作品。”她所说的访问艺术家,就是费斯卡“艺术家居所”里的客人。

费斯卡有一大一小两幢红色小木屋,每年分5个时间段开放,芬兰之外的各国手工艺人、艺术家、设计师可以在每年9月30日前寄去书面申请和作品,由委员会评选后确定邀请名单。从2006年开放到现在,每年受邀者大约10到15人,除了来自欧洲国家的,也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手工艺人、设计师或者艺术家。费斯卡这个项目和一些艺术机构提供的创作基金不太一样,访客要支付自己的路费和创作材料,费斯卡村只为他们提供免费住宿和一日三餐。我们去的时候,费斯卡村正在举办每年最重要的夏季展,今年的主题之一“这里很美”全部以纺织品为材质,作品形式包括手工、设计、绘画和装置。

我找到了艾丽卡的布艺装置《混乱》和她先生隆的多媒体作品《敲打》。艾丽卡说,夏季展览一般从5月持续到9月,冬季展从10月到第二年4月,但规模比较小。除了游客,每年大约会有1万人专程跑来看展览。

在费斯卡村提供的任何一份资料里,手工艺人总是被排在设计师和艺术家前面,这恐怕和它曾经是一个制铁古村的历史有关系。17世纪的波罗的海贸易一直由荷兰控制,荷兰商人取道斯德哥尔摩前往土耳其做生意,很多人成了巨富。彼得·托尔沃斯特(Peter Thorwoste)就是这些荷兰富商中的一个。1649年他拿到许可证将制铁工场开到了拥有森林、河流和港口的费斯卡,生产钉子、铁丝、锄头、刀具,然后销往斯德哥尔摩和塔林(现为爱沙尼亚共和国首都),村庄也由此吸引了德国、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工匠前来定居。费斯卡的移民传统也得自它的地理位置,因为这个村庄正好处在北欧地区那条著名的“帝皇之路”(Kuninkaantie)上。

芬兰设计村庄1( 琦尔塔餐具组合(1957年) )

从14世纪起,芬兰南部海岸就有一条连接瑞典王国东西领土的邮政大道。它从挪威的贝尔根开始,经过奥斯陆、斯德哥尔摩,再穿越海峡,从芬兰南部直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在芬兰这一段,赫尔辛基被作为中心坐标将“帝皇之路”分成东西两部分,费斯卡就在这条通衢的西面。1822年,费斯卡变换了主人,来自芬兰旧都图尔库的药剂师约翰·范-朱林(Johan von-Julin)买下了整座村子,他为自己修的新古典主义式样的豪宅“石头屋”至今还保存原貌,公路南面山坡上的这幢3层白色小楼现已成了费斯卡村的地标。朱林为这个古老的制铁村庄带去了学校和教育,也开创了发明设计。到20世纪,费斯卡人将人机工程学应用到最简单的手握工具——剪刀、手斧和园林工具的设计中,此时的背景正是“芬兰设计神话”的开始。

设计可以说参与组成了芬兰在1917年国家独立后的记忆和历史。阿尔瓦·阿尔托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家具和玻璃器设计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933年设计的三角椅和1936年设计的阿尔托花瓶。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跟随北欧工业设计理念在美国的流行,芬兰手工艺和设计协会在意大利“米兰设计三年展”中举办了芬兰专场,此次成功使芬兰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品牌获得国际认可:自然、纯粹和生活。1967年费斯卡出产了一种橘黄色塑料手柄的Fiskars牌剪刀,简洁的造型和舒适的功能设计风靡欧美,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作为20世纪经典设计作品永久收藏。这把剪刀,和1946年的多姆斯椅子(Domus chair)、1951年的印花服装“玛丽的裙子”(Marimekko)、1957年的琦尔塔餐具组合(Kilta tableware set)以及安提盘子(Antti pan)一起,被看做是芬兰现代生活的象征,被赋予了妇女平等、城市移民和现代生活样式变革这些多重语境。如今费斯卡村“手工业者、设计师和艺术家协会”的人,身上佩带的“吉祥物”还是这把橘黄色小剪刀。

芬兰设计村庄2( 阿尔瓦·阿尔托作品“花瓶”(1936年) )

村里现在已经没有什么17世纪的房子了,列入文化遗产的老建筑,多数也都在19世纪后期修建。老谷仓和制铜工场成了夏季展览的主场地,原主人的老屋现在是村里的宴会场所,其他新旧夹杂的小栋房屋被公路分隔在两边,开了38家设计商店。本地手艺人也好,外面来的设计师、艺术家也好,大都兼做一份日常的工作,设计师艾丽卡是展览讲解员,年轻手工艺人卡伊萨做过商店的收银员,制铜工场旁边的空地上有几个设计师弄了个旧货市场摆小摊。在这村里,设计就是生活,平常却不沉闷。■

芬兰设计村庄3( Fiskars牌剪刀(1967年) )

芬兰设计村庄4( 印花服装“玛丽的裙子”(1951年) )

芬兰设计村庄5( 阿尔瓦·阿尔托作品“阿尔托椅”(1933年) )

芬兰设计村庄6( 多姆斯椅子(1946年) ) 设计芬兰村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