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在黑暗中闪耀的青春和梦想

作者:李东然

(文 / 李东然)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在黑暗中闪耀的青春和梦想0( 导演大卫·耶茨给小演员说戏 )

改编

正如一切被期待久了的事物,期望总要在现实和想象之间拉开更远的距离,于是,《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同样难逃那场全世界范围内的热议。

可是处在这漩涡中心的电影导演大卫·耶茨(David Yates)却言语平静而从容,他告诉本刊记者,从指导“哈利·波特系列”开始,就学会了把自己的野心降到最低。

“是的,这确实是巨大的压力、巨大的挑战,并且真的很麻烦,对付它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野心放到最低。事实上,我自己也是小说的拥护者,我明白小说能给人的想象力插上怎样自由的翅膀,阅读能给人回味无穷的感受,仅此一点电影就不可能取代小说。我想电影只能算是一种补充的体验,取代不了那种最初的阅读感受,把阅读经验视觉化是一种理想,实现起来对我至少还有点复杂。”

他说,所有挑战就是来自不断面对的选择。“你知道,大家整理出第一稿的草稿就花费了近一年时间,大量编剧参与,商讨了各种方案。之后,我和我的两个制片人,又花费了整整6个月才定下最终的草稿,也就是写成剧本的那版故事。改编这本书确实非常麻烦、非常复杂,因为首先它并不是为一个半小时电影时长所写的小说,并且有前面5本小说的背景故事,也是下面结局的铺垫。作为一部电影的导演,我不能做出这样草率的预设——观众要看过书才能看电影,所以我要保证叙事上的清晰,信息充足,让那些第一次在电影里接触到哈利·波特的人,也能最大程度地分享到那个神奇世界,但又不能不考虑另一种平衡,尽量让书迷们也能感受到来自电影的精彩。所以我面临的就是不断选择,谨慎地对待书中每一个细节,比较,取舍。”

取舍之间的标准究竟如何界定?“我觉得主要还是要保留小说里的那种精神世界。最大程度呈现出原作中的那种精神,是我很在乎的。你知道J.K.罗琳写出了不起的世界,如何呈现出黑暗中有更美丽而纯洁的人性是我最在乎的。并且你知道,罗琳也很在意小说的改编,事实上,整个改编过程中我们都保持着互动和交流,甚至很多时候,得到她的肯定才叫我安心。”

提及罗琳对电影改编过程的帮助,大卫·耶茨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列举出种种细节,向本刊记者说明她是个怎样充满耐心而善解人意的作者,大卫·耶茨把罗琳说成自己在创作中最强大的支持者。

“罗琳甚至在每场戏开拍前还在帮助把关剧本,在每一场戏旁边都加上自己的3到5个的注脚,这些都成为指南针一样的帮助。她完全明白改编过程的意义,也理解这个过程有多么的复杂和麻烦,甚至能开心接受那些取舍。但每当她坚持,你知道,我们肯定就少走一个弯路,少犯一个错误。比如在我指导第一部《凤凰社》的时候,有一个被我们省略掉的角色,就是Creature(小天狼星的宠物小精灵),后来罗琳说,这个小精灵还是很重要的,需要留在这部戏里,我当时采纳了她的意见。如今,我在拍第7部,才明白如果草率地去掉了这个小家伙,那么这结局篇里,将有一条多么精彩的线索会无法继续。还有在这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里,在开头的地方,我给邓布利多的讲话中加了一句对麻瓜女孩的评价,罗琳看了剧本后对我说:‘是的,这么说确实显得邓布利多很酷,但你知道,邓布利多可是Gay(男同性恋者)!’我才意识到这台词的不妥,马上从剧本里删去。”

也许正是大卫·耶茨描述的这种来自罗琳的亲力亲为,尽管非议种种,但是至今,很少有人置疑这部电影对于原作的遵从。可是大卫·耶茨绝没有把这遵从当成一种无奈,反而十分爽朗地说,自己早就是罗琳小说的拥趸。

“我确实亲身经历过哈利·波特的奇迹是怎么上演的,很多年前,也就是当人们第一次读到哈利·波特的时候,我当时还在电视台工作,因为它在人群中的轰动,我所在的那档节目还做了专题报道,追究那些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甚至五十几岁的人究竟是怎么看待哈利·波特的。听着那些不同年龄段的人如何在另一个世界中找到自己,我终于也找来小说读,才发现魔法确实有趣。它让你找到回归孩童的快乐,但更重要的是,那个世界里除了魔法还有别的,有每个人都幻想拥有的力量,有至真至纯的感情,有尊重,有理解。并且,罗琳给每个人都留下了位置。”

大卫·耶茨的哈利·波特电影

大卫·耶茨乐于强调自己对小说和作者的尊重与热爱,我们就更加好奇他在电影中的位置,是否在一定意义上,选择导演《哈利·波特》这样强势的作品,只能等于接受一项吃力却不讨好的工作?

“《哈利·波特》的每一本书都那么震撼人心,讲述着强有力的故事,留给导演的空间确实不是那么广阔,反而像是跑一次漫长的马拉松比赛,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凤凰社》拍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行了,你已经做了很酷的事情,到此为止吧,这太疯狂了!’但这部拍完,我又改变了主意,你知道一直以来,在创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瞻前顾后和抉择不定,这是最难受的。没有事实上的完全满意,总要和遗憾抗争,当你开始讲故事时,实际上就是踏上了无尽的旅程,那个满意的终点,永远都不可能到达。但当那些或许这样或许那样的想法还有机会去尝试,这确实太好了。虽然我知道拍出哪怕叫自己完全满意的哈利·波特电影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还是很高兴能有机会继续下去,能导演《哈利·波特》已经是我人生的骄傲。”

大卫·耶茨也十分坦率地对本刊记者说,即便再多的争议袭来,现在也已经越来越明确和自信于自己的选择,尤其拍这部《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的过程,那些和罗琳的交流,反而让他越来越明白自己想要说的究竟是什么。

“比如这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对我来说,厚厚的小说最吸引我的就是,主人公们从孩童到成年人的成长历程,那种神奇的转变,尤其是那种瞬间的精神成长。我觉得小说厚重但能吸引人,主要原因就是让每个人想起自己人生旅途中的那段非凡的日子,这种经验是有普适意义的。所以,我要做的也是让这部电影长大,不再是一部孩子的电影,而是一部充满爱情魔药和摇滚音乐这样青春色彩的电影。如今,我觉得这就是能让我自豪的,属于我自己的表达。”

采访大卫·耶茨导演并不太顺利。第7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拍摄的紧张日程,使得这个严谨的英国人竟把采访规划到两周后的某个30分钟。他告诉本刊记者,虽然有时候也觉得这样的生活甚至给不了自己喘息,但因为知道自己是在做一件不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是在一点点凝固自己的感动和梦想,所以,拍到如今,生活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成了一种值得珍惜的享受和幸福。

“第7部哈利·波特是结局,反而没有让我感觉到压力。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罗琳创作出了怎样伟大的人物,小说之所以打动人心,就是在这些人物身上能让我们看到自己,他们也许不完美,甚至是平常人中眼中的异类,但是你在他们身上看到面对困难的勇气,实现梦想的坚定,以及如何赢得属于自己的尊重。这闪亮的人的存在,是我要在结尾部分最想要突出的。第7部的第一部分,将会像是一部公路电影,也将是很与众不同的哈利·波特电影,坚硬、易怒,情感上也紧张而极端,情节上因为孩子们已经离开了霍格沃兹学校,所以置身于真正巨大的危险中。第二部分当然就是最后决战,情感上延续了前面的紧张,但更是一场想象力和视觉呈现上的盛宴,我尤其期待那场将在古灵阁上演的激战,相信在《凤凰社》中,呈现凤凰时的那些特效方面的遗憾,也会在这次关于龙的呈现中完美起来。”■ 梦想青春哈利·波特哈利波特黑暗闪耀电影混血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