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赛瓦与“普罗旺斯—地中海2013计划”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君梅)
红色正午和乌托邦花园
地中海“蓝岸”生活的艺术家选择用“红色”表达自己,这不常见。我在他的工作室看到,小花园里的花丛中很随意地躺着一个红色乒乓球拍,上面的白色漆字是“红色正午”(Midi Rouge)。
让·皮耶尔在政治上倾向社会主义,这个意大利裔法国人还有很强的“亚非拉情结”。他的一个名为“红色正午”的展览除在欧洲城市举办,足迹还到过非洲、大洋洲和拉美。他偏爱古城或者文化上有“特质”的城市或地区,比如北非国家突尼斯、埃及著名港口城市亚历山大、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因汽车拉力赛而被人熟知的沙漠里的达喀尔、澳大利亚城市悉尼以及南美洲的秘鲁……为了增加“艺术冲突”,他也曾特别选择超级现代化的城市,在亚洲他选择了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
现在,地中海午后的阳光照着马赛小花园里的一尊东方小雕像,让·皮耶尔的小花园里生长着他的东方情结。他说,在他的“红色正午”到过的城市里,新加坡和越南的胡志明市最接近他想象中的“东方”。
他说,纯正古典的“中国花园”一直在他的梦想中。2002年,他曾在他的花园里,在一张白纸上认真给我描绘他所看到的日本园林,这促使我后来回国后立即寻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书。我在北京外文书店找到了一本法文版的《苏州园林》以及一位法国画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画的素描集。
( 马赛旧港新镇的街头雕塑,艺术在这个城市随处可见 )
你可以认为这位艺术家的“平等”理念有些极端了——他尊重人,尊重植物,甚至“尊重”废旧物品!在他的艺术乌托邦花园里,没有谁,没有什么是“没有用,应该被抛弃的”。正常眼睛里的“废旧”,在这里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获得再生。玻璃和有机玻璃的碎片通过镶拼再利用,成了工作室里的一扇装饰窗。酒窖里古旧的葡萄酒支架也是旧物再生的范例——它们被改造成抽屉橱,抽屉的把手居然是已报废的雪铁龙汽车的“双箭头”标志。而辨认陈年木头上斑驳的酒庄图标和出品葡萄酒年份的字迹,就像在听它们讲述自己“前世”的故事。让·皮耶尔说他偏爱的颜色如葡萄酒,是自然、传统和时间共同酿造了它的醇香,“我们要做的只是在正午时分坐下来,分享”。
孩子们喜欢在让·皮耶尔的工作室或展览上玩耍。他们不仅是艺术的热心观众,而且是艺术行为最活跃的参与者,甚至是艺术的一部分。让·皮耶尔在一棵枯树上玩了文字游戏“老人老艺术”,后面加了个“绿”,可直译成“老树新绿”。这文字游戏由于一个玩耍的男孩,变得非常生动。
( 让·皮耶尔享受普罗旺斯“红色正午” )
一个大一些的孩子带我爬上石头古宅的屋顶,真是眼前一亮,我看到了普罗旺斯地区又一传统事物——马赛红瓦,在正午的阳光下,猛眼看去是一大片金红色!早听说这些手工制作的陶瓦像马赛香皂一样,每片都镌刻着如假包换的身份标记,现在亲眼见到它们整齐有序地在尖屋顶两侧排列成“两个红色羽翼”,为一座老房子遮风挡雨。而这样的红色翅膀最终连成一道动人的天际线,庇护这座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港口城市。
塞尚们:普罗旺斯艺术家与马赛红瓦
( “分享南方”与“阳光城”是“2013”计划中核心(马赛Prado海滩) )
在马赛的花园博览会上,让·皮耶尔展示了这些手工“马赛瓦”。
马赛瓦最初的制造地是马赛雷斯塔克(L'Estaque)地区的一个小港湾(La baie de seon)。马赛在地图上看是沿地中海海岸线、从北向南纵向延伸的“两栖动物”,西侧是地中海,东侧的普罗旺斯内陆则让它赖以铺展,那个出产马赛瓦的小港湾位于海岸线北端。制瓦工匠选择这里基于三个最重要的自然条件:高质量适合制砖瓦的黏土;临近河流和内湖,有充足水源;制瓦过程中晾晒工序所需的充足阳光。
( 让·皮耶尔的装置艺术 )
港湾一度平凡宁静,在20世纪初一群画家到来后才变得声名鹊起。小港湾给予他们的灵感和创作激情,其后被珍藏于世界著名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里。这群钟情小港湾的画家中最著名也最为中国读者熟知的是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
作为普罗旺斯成功商人和银行家的儿子,他最惊世骇俗也最“正确”的举动该算是辞去巴黎证券交易所的高薪职位,回到故乡,拿起画笔。在他的《雷斯塔克和紫杉城堡的风景》(Vue sur L'Estaque et le Chateau d'if)中,马赛瓦是中景,一些浓重的橙黄色、橙红色笔触;近景中那些叫“if”的树木,是法语的“紫杉”。当然,“如果”有机会,站在这些最高可达15米左右、可能已经存活了几百年的树木面前,看到那些塞尚画中的明亮色块——马赛瓦,真是美妙的享受。或许因为远景中那个小岛上的城堡名叫“紫杉”,印象派大师干脆把港湾的地中海海水都染成熏衣草的紫色了。
( 创作中的让·皮耶尔 )
事实上,这里的海水是深邃而透明的蓝绿色,如果非用语言描述,就是“传说中的海蓝宝石”。10年前有一部叫《马修和让奈特》(Marius et Jeannette)的电影,让雷斯塔克再度扬名,导演罗伯特(Robert Guediguian)就在这里长大。我没看过这部据说1998年“在世界范围内大获成功”的电影,但因为对雷斯塔克的美丽印象深刻,很想有机会看看土生土长的导演镜头里的港湾。是一艘艘被高高架起、知了一样停歇小憩的船只,桅杆划破蓝色的天幕(这里有著名的桅杆船只锦标赛俱乐部),还是一片片像度假者那样躺在艳阳下晾晒的“马赛瓦”?
大约在18世纪中后期,由马赛瓦制瓦工匠组成的协会另选址,把大本营迁到小镇雷米乐(Les Milles)。马赛到艾克斯(Aix de Provence)之间的距离大约十几公里,众所周知,后者正是塞尚的故乡,雷米乐就在这两座名城之间。不管是雷斯塔克还是雷米乐,都给马赛瓦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质黏土、水源和充足阳光,马赛瓦从来没有离开过普罗旺斯。
本以为关于雷斯塔克、关于马赛瓦的旅行和记忆整个会是抒情调子,没想到竟然还有诙谐音符:在现代烧造方法取代传统之前,手工马赛瓦要借助人的大腿来取得美妙的弧度!当地一位艺术家这样告诉我。这让人想起古巴雪茄,据说它们是在姑娘的腿上卷成的。“诙谐”还不仅指由传统带给人的想入非非,艺术家让·皮耶尔有一个特别的计划,姑娘的迷人大腿肯定不是这个计划的主旨。
把温软的红色陶土铺在大腿上,借助大腿的弧度,手工制作陶瓦——这项马赛的传统技艺已成文化遗产。让·皮耶尔希望以艺术的方式将它继续。他邀请了马赛的艺术家、戏剧演员、歌手、足球明星以及孩子们,跟他一起“手腿并用”,一人做一片地道的传统“马赛红瓦”。这个大规模的制瓦活动成了颇有影响的行为艺术。除了对传统文化的维护,这一艺术行为还因那些不分肤色、种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高矮胖瘦和年龄的参与者而颇具深刻的现实意义,而那些独一无二、带着个人的故事和体温的“马赛瓦”成了宝贵的艺术品。
让·皮耶尔和朋友的“马赛瓦”其实是要向一个更大更美妙的计划献礼。
“13掉进红酒里”,普罗旺斯—— 马赛2013计划
作为诗人,让·皮耶尔在工作室、花园和“红色正午”展览上处处埋下字谜。在许多有着“fixateur”(摄影术语,“定影、定影液”)标头的小纸片上,诗人艺术家用标准法语、普罗旺斯方言、意大利语、拉丁语或者他本人自造的词语,写出他对生活的一条条感悟,但字谜只有谜面——他本人从不予以明确解释,这让他的艺术生活既有深厚的文化寓意和诗意,同时又充满趣味,并加强了公众的参与性。
“20”和“13”并列在一起,肯定会让异乡人一头雾水。但得知“2013”对马赛意味着什么时,就接近谜底了。“Vingtet Treize(20和13),”让·皮耶尔说,“这是幸福的时间。”当这两个词被大声朗读出来,我发现诗人并不是简单地把“2013”拆成两个数字。“20”的法语读音同“葡萄酒”,“13”不仅是马赛的标志性数字和幸运数字,还一度是马赛车牌号上的城市代码,在这个城市被当做吉祥数字。现在,它又象征一个对马赛来说很特殊的年份,当它跟法语的“小时”连读,听上去很接近“珍宝、宝藏”(tresor)!
我半开玩笑地告诉这位马赛艺术家,“13点在中国上海话里是骂人的,意思是‘精神病’”。他笑了:“艺术家都是精神病!”如果“正常”的正午之后还能多出来一小时,怎样的代价都是值得的!在与“时间”的博弈中没人能赢,马赛艺术家竟然试图从强大而冷血的对手那里抢出一小时!从某种层面看,他们还真做到了,并且的确用这“多出来的一小时”干了一些了不起的事。这让人想起“理想主义骑士布罗克”。在电影《第七封印》里,骑士跟他的同伴在瘟疫肆虐的欧洲大地游荡,他们向观众展现了不同的面对死亡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对生的思考。当第七封印被打开,便意味着死神到了身边,这是最后时刻,骑士居然要和死神对弈,他想“争取最后的时间,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但是死神耍赖了,不讲规则,这正是命运。即便如此,骑士不仅没有放弃努力,反而更积极地去争取他的时间。当最终不得不面对失败和结束,他还以“捣乱”的方式拖延时间,为的是掩护朋友平安离开。作家加缪曾经借由《局外人》表达的“无所谓”,甚至为诀别荒谬的人生而庆幸的彻底悲观不见了:“我会记住这一刻,祥和的黄昏,草莓和牛奶,你在暮色中的脸庞……米克尔的睡姿,约瑟夫弹着鲁特琴。我会小心珍藏这段记忆,就像捧着满满一碗牛奶一般小心。这会是我生命中闪光的一刻。”
为什么会在这时候想起加缪?“13”这个数字也跟他密切相关,2013年将是他诞辰100周年,马赛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以加缪生前捍卫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为主题的展览定名为“加缪与地中海”,研讨会将回顾这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有北非血统法国人的“南方思想”——“二战”期间,他曾在法国积极参加反德国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同时他还在另一条战线上反对针对北非移民的种族歧视。加缪的同名戏剧《正直的人》(Les Justes)将被改编成歌剧。
而让·皮耶尔和他的朋友已经提前进行纪念活动了——在作家的出生地和马赛同时进行,这些活动被融入一个更大的计划中。
自1985年起,在时任希腊文化部长的梅里娜的建议下,欧洲每年都评选出一个城市作为“欧洲文化首都”,旨在拉近欧洲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这个评选先在各国国内进行,最终由欧洲委员会和欧洲议会最后决定。
当马赛战胜本国城市里昂、波尔多和另一地中海城市图卢兹,战胜其他国家的诸多名城,最终被竞选评委一致选为“2013年的欧洲文化首都”后,“普罗旺斯——马赛2013计划”的负责人贝尔纳·拉达赫吉说:“欧洲文化首都的评委无疑是想嘉奖一座‘最具世界性、最具跨文化性、有着文化同化经验的城市’。”
早在2007年春天,马赛还在为赢得2013年的胜利做最后努力的时候,作为一个在业界享有声望的艺术家,让·皮耶尔就已开始了他的计划:每月的13日这天,都在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共场所主办一次以马赛和地中海文化为大主题的艺术活动,可能是以植物或昆虫为主题的装置艺术展,比如普罗旺斯的知了,可能是寓意地中海的“蓝色”派对,可能是某个主题词的小型摄影展,还可能是以“性别”为主题的行为艺术。
我还记得那个作为开场大戏的行为,是一位马赛女艺术家的表演。她用马赛周围山岩的白垩土和水为自己造了一个壳,完全封闭,没有任何“视窗”。她小心又难免踉跄地从工作室一端出发,试图穿越整个场地,怀里抱着一个精致的马赛珐琅彩瓷小狗。她一边“潜行”,一边利用碰到的障碍物,或击打身上的硬壳或干脆就将带着白壳子的身体撞向障碍物。在惊异的目光中,她终于走到了目的地,更重要的是她打掉了封锁自己身体和视线的壳。尽管在她一路潜行的时候,艺术家朋友们都尽可能在不打扰她的前提下给予保护,但她身上难免还是留下了一些青紫和划痕,所有人都为她鼓掌。她非常白皙,出人意料地羞怯,她一只手将黑色胶皮管举过头顶,一手散开长发,在冷水下淋浴,清洗身上残留的白黏土。我还记得她淋浴时工作室那一侧的小门是敞开的,一束侧光给她的身体罩上光环,客观说,她的身体曲线按“时下标准”是不够完美的,那一刻观众却不能不被打动,我甚至想起了10多年前的一部美丽电影《泉水村的玛侬》。
“普罗旺斯——马赛2013计划”负责人在解释马赛的“竞选亮点”时就特别提到欧洲今天存在的重大文化问题可以说是“很地中海的”,而关注移民问题、种族主义问题、两性关系问题、文化与宗教冲突问题以及自然资源的前景问题,比如水问题等,马赛艺术家长久以来就是这么做的。
我想提一下早在2002年的某个夏夜,在马赛参加的一个大型露天艺术节。由几名杂技演员表演的哑剧,涉及的是“空难”、“自救”与“互助”。一块露天场地,一部消防云梯,几根细杆子和高空钢丝,人生的常态与非常时期的众生相就此展现:登机(爬云梯),有西装革履的,就也有穿滑雪服扛滑板的,时髦而粗心的女子为找登机牌把行李箱翻个底朝天,五光十色的时尚撒了一地。钢丝的一端,穿漂亮制服的空姐在努力把紧急自救示范做得更优美,有乘客却已开始睡觉。空难发生了,所有人唯一的出路就是从这条钢丝飞跃到另一条钢丝,机长、空姐、乘客间伸出的手臂,从容或胆怯,以及战胜自己的恐惧,帮助别人战胜恐惧后的狂喜……
现在北京和上海正在与国际同步进入时装打折季。HM的北京旗舰店几乎重演了今年4月在北京前门“复古街”开业时的盛况。而在马赛,最繁华商业街戛纳比耶赫(Ganebiere),在同样受欢迎的HM时装店门口,一位女艺术家当街摆了台老式缝纫机,花花绿绿的布料从缝纫机上倾泻下来,“流淌”了一大片……是要表达女性话题,还是探讨时尚、反时尚?女艺术家的行为艺术持续了周末的整个下午,她只是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
马赛得以从众多名城中脱颖而出,或许正由于这些曾散落在城市里的众多闪光点,最终能汇聚在一起。据说马赛获胜最闪光的内容正是独具特色的“欧洲——地中海工作室”理念。像让·皮耶尔那样的工作室在2013年之前,将达到200到250个,被确定为“艺术家跨文化对话和流动的欧洲”大项目,这个项目被期待成为“欧洲的首创经验,并具有示范意义”。
马赛的目标是学者文化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有近80个项目纳入计划,包括演出、展览、艺术品订购、各种研讨会、会晤、民间大型活动和艺术家工作室等。总预算9800万欧元,其中国家提供1400万欧元,企业提供1500万欧元,欧盟提供100万欧元,其余由马赛和普罗旺斯地方政府解决。
马赛市长,那个经常到市政厅附近的旧港老咖啡馆喝咖啡、每年年末参与群众戏剧节并扮演小角色的马赛中年男人让-克洛德·古丹(Jean-Claude Gaudin),在表达了对“普罗旺斯——马赛2013计划”获胜的喜悦后,语出惊人地说出自己的信条:“我们要的是一个充满宽容的城市,以宽容战胜仇恨。”我对马赛艺术家朋友说,你们真的很幸运,你们的市长同时具有西方的创新开拓精神与东方传统中的宽厚。而我们的马赛艺术家朋友让·皮耶尔又在用他抢出来的那一个小时做另一件事,在巴黎的巧克力节或者在他环游世界的“红色正午”里,替非洲一个叫圣奥托米的地方推广可可制品。他说:“那里出产最好的可可,但那里的人却极度贫穷。”在某个烈日当头的午后,在某个城市的某条大街上,一个中年男人请你在大伞下坐下来,并递给你一杯冰可可,那个人可能就是来自地中海城市马赛的艺术家。■ 计划普罗旺斯法国马赛艺术2013马赛地中海法国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