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炒新者”戒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7月10日,时隔190天后,桂林三金和万马电缆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交易。如此长的新股空当,足以激起投资者“新股不败”的记忆。万马电缆报收25.93元,大涨125.48%,桂林三金36.01元,涨幅81.87%。投机气氛热烈,盘中甚至被停牌。
两只新股之前,最激动人心的“炒新”是2008年9月川润股份和水晶光电的上市,当天两只新股开盘价分别为13元和20元,最高成交价分别达到37元和55.30元,收盘价为37元和50.8元,收盘涨幅达254.41%和232.24%。不过,这样的幸运显然和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的重大利好有关。新股高开高走,往往发生在行情的启动阶段,熊市中“炒新”,无一例外会被套牢,上市第二天,川润股份和水晶光电踏上跌停之旅,连续10个交易日跌停,均跌破了上市首日的开盘价。据统计,95%以上的投资者无法卖出上市首日买入的股份。
如果时机恰当,或者是捕捉到高成长公司,首日介入者就可能购买到苏宁电器那样的企业,获取暴利。但根据深交所金融创新实验室的统计结果,2006年6月到2008年6月发行的223只中小板股票,上市首日买入的投资者亏损比例过半;而更长期看,1991到2009年期间,首日“炒新”亏损的比例甚至更高,达到60%。而“打新股”中出现的“新股不败”则是另一个概念,因为一级市场的稀缺性和定价上的“让利”,买新股如同抽彩,中彩者无不获利颇丰。据统计,2000年来,两市共有556家新股上市,其中只在2004年出现了3单首日跌破发行价的现象,平均涨幅达129%。
过去的“新股不败”是制度性的,现在,桂林三金和万马电缆虽延续了这一传统,但“新股不败”的制度性根基已经发生了动摇。除了盘中停牌,“炒新者”遇到了更为实质性的克星。首先是新股发行机制,发行定价淡化了政府窗口指导价,询价与申购同时进行,这就使得新股发行价与二级市场逐步接轨,炒新空间被压缩。本次桂林三金和万马电缆发行市盈率均高出30倍,处于行业估值区间水平。其次是新股发行对象发生了变化,80%的股票网上发布,面向全体投资者,同时单一账户还确定了0.1%的打新股上限。面对种种限制,大机构资金优势无用武之地,散户新股中签率势必提高。而持股者分散,自然加强了上市首日抛售的力度。
如果说新股发行中仍有未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因素,那就是新股发行节奏仍掌握在行政系统之中,新股发售节奏非市场化供应。正因为这些原因,未来新股走势也将形成既向国际市场靠拢,又多出一些“溢价”的特征。美国、英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的一些数据可资参考,在2000至2009年,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率均值分别为19.77%、48.43%、68.12%和17.37%。而同期,这些市场首日“破发”占发行总数的比例均值分别为18.29%、8.45%、18.16%和24.96%。尤其到了熊市,“破发”频率尤其高,比如美国2008年差不多50%新股首日跌破发行价,香港市场的比例也接近40%。新股定价是发行方和申买方博弈的结果,低了损害的是企业的利益,高了难以吸引市场的注意,给申购者20%的获利空间是国际市场公认“公道”的价格。
有了贴近二级市场的定价,桂林三金和万马电缆之所以被爆炒,还有供给量偏少的因素。IPO首单管理层选择了中小板,管理层除了投石问路,也不免心怀“碰头彩”的期待,甚至希望为更“猛烈”的IPO找到借口。结果是:一级市场4500余亿资金追逐桂林三金6.34亿元的股票,中签率只有0.17%;上市当天,桂林三金的动态市盈率即高涨至60倍以上,市净率更高达21.38倍。“碰头彩”给了管理层追加大盘股,迅速恢复资本市场在救市中作用的“口实”。“碰头彩”一过,传说中的超级大盘股中国建设即获得了IPO通行证。一只股票募集资金即426亿元,此前获得IPO批文的4家企业募资总额仅为其1/10。管理层以小盘股投石问路,而恢复资本市场最紧迫的目的却是大盘股。据披露,中国建筑发行融资所得除了60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外,其余基本用于投资领域。靠资本市场获得实体经济投资,缓解国有银行信贷膨胀的坏账风险,这或许正是管理层最希望的。
中国建设获批上市的特殊性还在于这是一家成立时间不过一年半的公司。证监会曾规定,持续经营3年以上的公司才能上市,国务院特批除外。中国建筑和此前上市的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基建股一样,都是特批。特批公司成为恢复IPO的首只大盘股,“国”字头央企上市的序幕已经打开,股市也因此迎来了供给上的实质性转折。■ 大盘股股票新股炒新者万马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