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万辆和日产的收购经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安迪·帕默 )
订单已经排产到了6月份,这是东风日产花都工厂的现状,受惠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东风日产下辖的骐达和骊威销售异常火爆,就连很长一段时间叫好不叫座的轩逸,月产量也突破了1万辆。完成2009年产销任务似乎不再是问题,对东风日产来说,应对日产引入的新车型才是关键,同时日产电动车将于2011年在中国上市,也无形中规划出了东风日产的下一步方向。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日产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安迪·帕默。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上海车展上,真正意义上的新车在减少,大家都在削减研发成本,并且尽量优化在中国市场投放的车型,日产原计划在中国陆续投放10款新车,是否因为经济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投产计划?
安迪: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任何一个汽车公司都得考虑现金流问题,而研发新产品恰恰又是最花钱的地方,保守估计每个新车研发要花掉5亿美元。中国市场对于日产越来越重要,目前占日产全球销量的14%,这个数字未来很有可能还会继续扩大。过去日产提出的新车型引入计划,可能会有一些项目出现滞后现象,但没有一项计划被取消,某些计划会进行小调整,但日产绝不会减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投入。
三联生活周刊:小排量税收政策的优惠,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汽车消费,您估计日产在2009年能在中国销售多少车?
安迪:日产原来的计划目标是在2009年卖掉57万辆,从前3个月的销售数字看,这个目标完全可以达到。
( 日产新款轩逸 )
三联生活周刊:在上海车展前日产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签订了战略合作的备忘录,明确将在电动汽车方面的合作,您作为主管日产研发的负责人,如何看待上海车展上的电动车现状?
安迪:电动汽车技术是日产的核心技术,从战略上看是我们日产中短期内最重要的工作,绝不是目前欧洲厂商那样展示技术的样品,也不是只卖几千辆的象征性车型,而是要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的电动汽车。全球目前只有日本市场形成了良性的电动汽车生存土壤,很高兴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清醒,中国13个试点推动电动汽车的城市,将极大地刺激全球电动汽车的进程。
三联生活周刊:您之前一直在参与日产新车型的研发工作,今年上海车展上出现了很多中国本土自主开发的车型,从技术的角度评估,中国本地汽车技术水平如何?
安迪:在加盟日产之前,我一直在欧洲汽车界做工程开发。回望过去30多年,你会看到当年新兴市场是日本制造商的天下,他们学习能力非常快,再之后韩国汽车企业逐渐发展起来,现在是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者。我本人是东风集团和东风日产合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一直有机会亲临第一线了解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能力,从技术角度上看,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加速学习,赶超一些技术和开发经验。中国本地的汽车制造商和零件配套企业进步,并不是对于全球汽车工业的竞争威胁,反而可以给全球汽车界带来更多的活力。
三联生活周刊:卡洛斯·戈恩在过去10年时间对于日产汽车的重组,被视作汽车企业收购的最佳案例,现在通用和克莱斯勒陷入危机,连带也让沃尔沃和萨博等欧洲车厂挂上了出售的标签,也一直有中国投资者在评估收购的可能。作为日产被收购和重组的经历者,您认为中国汽车企业要如何处理收购问题?
安迪:中国企业在这个经济环境下是否顺利进行全球性收购,应该取决于中国本地企业的决心和目标,而不是简单的财务性投资。雷诺和日产的交易重组,是在双赢模式下的一种联盟,更多不是投资关系,而是合作伙伴的结构,只有如此才能走得长远。克莱斯勒把股东权益和价值都抹杀掉了,在与戴姆勒分家之后,大家意识到那样并不是很好的投资伙伴形式。基本上汽车企业的全球性收购,很难找到可以直接复制的模式,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关键就是如何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资金交换关系。■
(主笔 尚进)(文 / 尚进) 收购日产经验57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