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浦洞-2”导弹试射

作者:宋晓军

中国的“大浦洞-2”导弹试射0( 第二炮兵某部在进行导弹操作训练 )

中国海军建军60周年的临近,朝核六方会谈因朝鲜试射火箭再次陷入了僵局。于是,我往往要面对不同媒体记者类似“朝鲜真是在试射‘大浦洞-2’导弹吗?”“中国海军何时才能走向远洋?”这样的交叉提问。几次后,我突然有了把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回答的想法,就是无论哪个记者问我哪个问题,我都反问一句:“你知道中国是什么时候试验自己的‘大浦洞-2’导弹的吗?”这样试了几次,发现有耐心听的记者都很满意。

假设朝鲜真是要试射全程的“大浦洞-2”洲际导弹,那么朝鲜海军必须初步具备远洋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射程8000公里以上的洲际导弹进行最大射程飞行试验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全程飞行试验中通过回收装置获取弹头在再入段恶劣环境下的试验数据,因为8000公里以上的射程必须采取由国土的发射地发射、将航区和落区延伸到公海上的办法。比如苏联,如果从拜克奴尔发射,其洲际导弹的弹道穿越本土后从海参崴方向进入太平洋,落区会选在南美与澳大利亚中间、赤道附近的海域。再如美国,若从西海岸的发射场发射,落区会选在靠近新西兰和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域。把落区选在公海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进行最大射程试验时,一般都同时进行弹头飞行试验,而弹头飞行试验的要求是落区的高程尽量要低,一般都要低于海拔1.5公里,这样才能真实地测定到弹头再入过程时恶劣的力、热环境中的数据。

中国从1958年开始仿制苏联的P-2常规装药弹头、1964年成功自行研制了核弹头到1966年利用中程导弹成功地进行了“两弹合一”的试验后,就开始研制由液体火箭推进的洲际导弹,但因海军无法抵达远洋一直未能进行全程飞行试验。在这期间,从1971年7月到1979年11月,研制过程中的洲际导弹分别进行了多次压低或抬高弹道的境内飞行试验,检验了弹头再入段的总体方案、防热方案、引爆方案、结构方案、核装置方案。与此同时,从1971年12月开始,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中型导弹驱逐舰开始陆续下水服役,而从1970年12月25日开始周恩来总理亲自参与确定的12艘远洋测量船队的建造计划也在加紧落实建造。1979年6月,中央最终确定了由17艘舰船(2艘远洋主测量船、2艘远洋调查船、6艘中型导弹驱逐舰、2艘打捞救生船、2艘油水补给船、3艘救援拖船)参加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任务,其中海军除了负责警戒、护航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落区海域打捞弹头飞行试验的数据舱。1980年4月中旬,17艘舰船在上海集结,当时由于很多舰船是刚刚出厂,为了预防万一,又从交通部调来1艘远洋拖船加入。4月28日~5月1日,18艘舰船被编成3个编队先后起航驶向太平洋。随后,新华社授权发布了中国将于5月12日~6月10日发射运载火箭的消息,并宣布东经171度33分、南纬7度0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为落区海域。

1980年5月18日上午10时,洲际导弹从酒泉成功发射,2分钟后远洋主测量船收到导弹发射成功的信号,在导弹尚未飞出地平线时,船上的双频测量仪首先探测到了目标,接着船上的180雷达、450-Ⅲ遥测设备相继捕捉到飞行中的弹头。弹头重返大气层进入黑障区后,180雷达转为反射试跟踪测量了弹头再入参数,718激光电影仪获取了弹体、弹头飞行和弹体爆炸的实况。穿越黑障区的弹头在距海面3.5公里时数据舱弹出弹头,10时30分30秒弹头落入大海后溅起了80米高的水柱。很快,舰载直升机将有4种标识长1米、直径0.1米的圆柱形弹头试验数据舱取回。这是中国继核武器试验成功后第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拥有制造射程为1万公里的洲际导弹能力,也是中国海军成立30年后第一次走向远洋。值得注意的是,这支伴随着中国洲际导弹全程试射成功的远洋编队中,绝大部分的舰船都是在10年内建造的,而且国产化率都在90%以上(舰载直升机是因直-7下马而从法国引进的)。

几天前,当年编队的航海业务长在向我讲起他们当年查阅英国和日本旧海图的情形时,我很想对这位刚刚骑着电动自行车行进了十几公里、穿越了数十个豪华楼盘,年近70岁的老人说:“中国30年前有底气主动打开国门实行开放,与你们查阅的那几张旧海图有关。” ■

(注:有关弹头飞行试验参见本刊2009年12期《美国对“大浦洞-2”导弹的担忧》一文)(文 / 宋晓军) 试射导弹中国军情洲际弹道导弹大浦洞-2导弹浦洞武器中国

下一篇: 永久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