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井忠三的无印之道
作者:何潇( 2007年3月,“无印良品”春夏新装秀 )
今天,人们提到松井忠三,会称他为“拯救MUJI(无印良品)于危难中的人”。良品计划公司成立于1989年,若从其品牌诞生的1980年算起,今年是其第29个年头。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低迷,“M”型社会出现,MUJI公司凭借自身“合理的便宜”优势,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松井忠三就任良品计划株式会社会长是在2001年,这一年也是MUJI的危机之年,利润与前年相比缩减了99.8%,公司市值从4870亿日元降到了770亿日元,缩水了4100亿日元。“整个社会上都传言说我们无印的时代要终结了。”松井忠三认为,这是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原因导致。一方面,品牌的第二代领导者缺乏应有的谨慎与小心;另一方面,以优衣库为代表的竞争对手在此时崛起。
为了扭转这种颓势,松井忠三大刀阔斧地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步是清理囤积,松井很快让人们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行事风格,将近10吨的滞销服装送进了焚烧炉。“我当时在现场,并把营销规划部的人员带到现场去看,让他们正视这个现实。”2000年,MUJI有55亿日元库存,到了2003年,库存降到了17亿日元。通过有效控制库存,MUJI在2005年还清了借款,而且有了现金流。
另一个问题是,向来以质量取胜的MUJI,到松井就任时,出现了大量次品。松井的做法是知错就改。“当时我们向报纸发布了6次公告,针对我们的次品,向公众和消费者赔礼道歉。”2002年下半期,MUJI受到的投诉数量高达7500件,通过公开道歉和对产品质量的重新重视,2007年下半年,投诉件数降到了1839件,减少了83%。
其次是海外经营问题,松井改变了市场战略:“我们之前的目标是在欧洲开50个网点,销售200亿日元,后来我们关闭了所有亏损的店铺,变为盈利一家再开一家,让每一个店都实现盈利。”现在MUJI有一个叫“30%委员会”的机构。30%的意思是,销售额和销售管理费的比例要缩减到30%。
( 上海“无印良品”专卖店 )
松井提出了“净化和执行”的口号。“仅仅跟着时代走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必须具备改变公司的能力,这就叫做净化。”“当时公司就是做规划表的,计划写得特别漂亮,但母公司在执行方面却非常差。这样的体制阻挡了我们的前进之路。我提出了一个更大的口号:计划5%,执行95%。”
这种“净化”被推广到了产品设计上。公司更新了产品概念,提出了World MUJI和Found MUJI。World MUJI指请全世界知名的大师改造商品,Found MUJI则是让设计人员在全世界发现设计理念、发现材料。“意大利的设计人员,想法超前于时代四五步。投入这样超前的产品,并不一定卖得出去,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营销规划人员来进行调整,超前一两步就可以了。”
( 2008年9月,“无印良品”秋冬服饰秀 )
从2003年开始,MUJI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以此作为广告关键词。今年的主题是“如水一样的存在”。“水不像酒那么强烈,不像香水那么浓郁,非常质朴,但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水特性稳定,同时又拥有滴水石穿的爆发力。它既拥有这样的神奇能力,又悠然遍布于世界的每个角落。松井忠三这样来解说“无印之道”:“我们希望无印良品像水一样,是生活里不可缺少的存在,并且,可以自然地融入人们的意识中。”
( 2008年10月,在北京“798”艺术中心展出的“无印良品的原型” )
三联生活周刊:MUJI最为人熟知的是其倡导的“无品牌”理念。在MUJI的产品上也看不到品牌的Logo。有人认为,这种消解Logo的低调做法其实是一种非常高调的“以退为进”。请问松井先生,您怎么看待“无品牌也是一种品牌”?
松井忠三:1980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也是品牌转入成熟期的时代。当时有很多人对品牌产生了一些疑问,大家希望能生产一个好产品,需要为其取名,这个名字就是无印良品。“没有品牌的好产品”,这只是名字的字面意思,并不是说,品牌本身是一个无品牌的概念。当然,结果是我们也成了品牌,这只是个结果。我们的商品上没有Logo,但当人们把商标去掉后,认不出这是我们的产品还是其他商品,这就是我们原来的宗旨:无印良品。
三联生活周刊:您曾经表示,设计是MUJI的品牌核心。为MUJI做设计师的,也有许多知名的设计师。MUJI是如何来挑选自己的设计师的?双方处于怎样的关系?
松井忠三:一开始设计并不是我们的中心,我们最初的观念是“合理的便宜”。我们认为,消费者的价值观是最重要的,这包括4个部分:品质,价格,设计和实用性。这个价值观里,有需要设计师的部分。我们的设计师有三种:一种是自己雇用,负责日常设计;此外,每个部门会签一个外部的设计室,负责概念和理念的监督;第三种,如果有项目需要开发,我们会邀请一些设计大师,比如山本耀司、深泽直人。不是我们在挑选设计师,理解MUJI理念的设计师,才会成为我们的设计师。我们不会花很高的价格来请著名设计师,因为设计师的名字不会体现在商品上。一些设计大师,他们理解并赞同MUJI的理念,也会接受不高的价格来做设计。
三联生活周刊:MUJI卖的不仅是商品,也卖生活方式。从销售单个商品到销售生活方式,这种转变如何完成?
松井忠三:比如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生产了一个手纸盒,一开始纸巾与纸盒是分开来销售的。接下来,我们把纸巾的材质换成非漂白纸,纸巾盒换成PP塑料,可以被循环利用,也可以让人看到纸巾还余下多少。接下来,我们又使用了价格更低廉,却同样环保的金属材质。不仅是这个纸巾盒,所有其他产品也都在进化。
三联生活周刊:一些与MUJI有某些交集的品牌,譬如优衣库、H&M,同样采取大卖场的销售形式,面对的主要是青年消费群,也会邀请大牌设计师做系列产品设计。再比如芬理希梦(Felissimo),它同样平价,倡导天然的生活方式。MUJI怎样对待这种竞争?
松井忠三:先说优衣库、H&M,我们与他们只是形式上的相似,本质是不一样的。优衣库宣传的理念是全世界都能穿、都能用的东西,我们提供的是生活方式,是合理的便宜。再说芬理希梦,从环保上说,我们追求的是本质,省略不必要的东西,这一点上,跟我们比较相似的是宜家(IKEA)。我们会尽量节省一切不需要的,提高使用效率。
三联生活周刊:在日本,MUJI被定位为一个平价品牌,而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价格低廉这个优势已经消失,“合理的便宜”这个概念放到中国市场上遇到了困难。请问MUJI是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的?此外,在中国的许多消费者眼里,MUJI是一个时尚品牌,而不是一个实用品牌。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松井忠三:首先说价格。在出口海外的时候,“合理的便宜”其实并不完全是合理的。比如我们刚进伦敦的时候,伦敦的价格是日本的2.5倍,后来经过我们的努力,将这个价格比降为1.5。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现在这个价格大概是日本的1.7或1.5倍,但我们会更努力使它降下来。比如,在中国生产的产品,直接在中国销售以降低成本。说到时尚,更多是一个概念。还是要说,这也是一种结果。比如我们的床,追求的是实用,但也会使外形时尚一点。
三联生活周刊:您成功带领MUJI走出危机的经验对今天的经济危机是否有借鉴作用?
松井忠三:长远看,两三年后,经济危机才能过去,我们希望会有豁然开朗的状况。在此之前,消费者会更理性地消费,所以我们在开发的时候,会提前想到消费者的需要。另一个是在组织结构上,会发生总体的变化。2001年品牌危机的时候,我做了一系列清除囤货的举动,那像是一个外科手术。现在的危机,不像当年那样紧迫,但也需要采取手段化解,这更像一个内科手术。■
(文 / 何潇) 忠三松井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