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相如
作者:朱伟司马相如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应与董仲舒同年;逝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就活了62岁。按《史记》记载,他是成都人。秦惠文王后九年(公元前316),司马错伐蜀;后十四年(公元前311)才开始模仿咸阳,建成都。
司马相如的祖先不可考,但显然是中原移民。《史记》说他买了个景帝身边的“武骑常侍”,是个武官,非所好。当时正好梁孝王带谋士邹阳、枚乘等入朝,他就辞官追随而去。梁孝王刘武乃景帝亲弟弟,刘武入朝是在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时相如24岁。相如随梁孝王经历了七国之乱,后来写成《子虚赋》,应是影射梁孝王大建亭台楼阁,以天子仪仗行猎事。这也是汉武帝后来好此赋的真正原因。梁孝王当时一心在窦太后支持下接景帝位,却没想到死在景帝之前(中元六年,公元前144),骚客们于是作鸟兽散,枚乘回淮阴,司马相如回成都。与卓文君相见时,他应该已经35岁。相如后来被汉武帝召见,应是在建元三年(公元前138),他40岁时。之后,他曾以中郎将身份出使西南,还是武官,但第二年就被揭发收受了贿赂而丢官。再为官,就成了孝文园令,即汉文帝陵墓的守护官。最后病死在茂陵,即武帝后葬之地。
司马相如留下的文字,《大人赋》太接近楚辞中的《远游》,《美人赋》虽有名句“有美人兮来何迟,日既暮兮华色衰”,意境太接近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真正能代表他最高水平的是《子虚赋》与《上林赋》。此二赋在《史记·司马相如传》里,本一赋——汉武帝读到《子虚赋》后感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于是负责伺候猎犬的杨得意向他推荐:臣同乡司马相如自称作此赋,武帝惊而忙召问。相如见到武帝说,《子虚赋》不过是说诸侯事,不足读,求作《游猎赋》。作完后专门解释:子虚虚称楚国之美,乌有以乌有此事质疑楚事,无是公才明了天子之意,以此三人推论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这确实是一个整体:子虚先炫耀楚国七泽中“小小者”云梦的景致、物产,以楚王的气度讽齐王。乌有再质疑子虚“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称齐国广阔海域,吞下云梦这样八九个大泽也如草芥。无是公再从天子与诸侯关系,叙述上林苑压倒一切之巨大,以突出齐楚“地方不过千里,苑囿九百”的荒谬。而无是公不断铺陈上林苑的帝王景象,目的是使天子酒中乐酣,“芒然而思”,从奢靡中惊省,“终日暴露驰骋,劳神苦形,用尽车马,疲惫士卒,耗尽库银,独乐而不顾众民,忘国家之政而贪雉兔之获,不是仁者所用”。所以这是一篇特别深刻的劝谏赋,它寄望青年气盛的武帝能“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与天下为始”。
此《游猎赋》,是否是在汉武帝读到《子虚赋》基础上的再创作?《史记》中没有确定,而且它有意模糊了作此赋的时间。
幸亏后汉荀悦留下了一部编年体的《汉纪》。查这部《汉纪》,建元三年九月开始扩建上林苑,时武帝18岁,东方朔应该只有16岁。东方朔当时有《谏起上林苑疏》,疏中说,臣闻谦逊静慤,天应以福;骄盈奢靡,天应以祸。提出了不能扩建上林苑的三个理由,分别是: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盛荆棘之林,崇虎狼之墟,坏民冢墓,发民庐舍;斥而营之,垣而囿之,驰旗逐东西,车辇驾南北,有深沟大渠险阻之危。汉武帝当时赐他金百斤,让他当太中大夫,但仍坚持建上林苑。《汉纪》随之介绍东方朔曾有“非有先生之论”,记非有先生谏吴王事,此论结尾,吴王醒悟后的举措与《游猎赋》结尾天子醒悟后的举措相似。《汉纪》明显更注意身份——似只有宠臣东方朔,如此进谏才有可能。司马相如的记载,在紧随东方朔之后,说他随武帝游猎,有劝谏武帝威重不必冒险的《谏猎书》,未提《游猎赋》。叙述武帝因《子虚赋》召见他时,也只记“复奏《上林赋》,拜为郎”。
再找证据,更有意思的是,东晋葛洪所集,称西汉刘歆所作的《西京杂记》卷二中这样记载:“司马相如为《子虚》、《上林》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明确不是一篇是两篇。萧散是洒脱,明显要强调赋中所记,非具体汉武帝与上林苑。此段记载还引司马相如自己的解说:“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览。”綦本是鞋带,引申为脚印,宫商是五音中上下相应的两个音,宇宙是天地。但按古人理解,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是宙,更广阔。结尾意思是,只可领会,不可传阅。而且最后记载,“乃作《合组歌》、《列锦赋》而退,终身不复敢言作赋之心矣”。看来其中充满惊恐之隐情。
南朝梁萧统编集的《文选》《上林赋》中,无是公变成了亡是公。相如原文究竟是无是亡?不可考。
最近读刘跃进先生《秦汉文学编年史》,提到《上林赋》中用到“梬枣杨梅,樱桃蒲陶”,梬枣大约是柿枣,蒲陶即葡萄。刘先生以为,李广利破大宛才得葡萄种。如是应为太初三年(公元前102)。我从《史记·大宛列传》读到,则是元封六年(公元前105),汉使从大宛国带回的种。无论哪个时间,司马相如都已死多年矣。可见,流传下来的古籍如要深究,许多疑问都不好解释。■
(文 / 朱伟) 司马相如历史汉朝中国历史东方朔子虚赋上林赋汉纪汉书汉武帝东汉文化史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