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桥还是撑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老张今年70岁,平时十分注意保养,身体一直很健康。去年单位组织退休职工体检,医生为老张做了例行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了几处狭窄病灶,最严重的一处阻塞程度超过了60%。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50年前,老张只有服药一个办法。但是,治疗冠心病的特效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被发明出来,服药只能减缓病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医生发明了心脏搭桥手术,就是为阻塞的血管开一个“旁路”。不用说,这种手术需要打开胸腔,手术过程复杂,不到万不得已,病人轻易不愿采用。
上世纪80年代,医生们又发明了金属支架。这东西就像一把伞,医生先在病人大腿或胳膊处的血管上开一个小口,把这把“伞”沿血管送进心脏,然后在发生阻塞的病灶把“伞”撑开,维持血管畅通。这种方法无需开心手术,创口小,病人恢复快,几乎当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但是,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医生们发现,病人的免疫系统会对这个外来物发动攻击,造成血管再次阻塞。于是,又有人发明了药物支架,就是在金属裸支架的外面包一层“外衣”,里面装上抗凝血和抗细胞生长的药物,让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出来,防止在支架处结痂,再次阻塞血管。2003年,美国FDA批准了这种新型药物支架上市,立刻被誉为冠心病防治领域的一次革命。目前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将近100万人安装药物支架,心脏搭桥手术的数量则降到了50万例左右。
当医生向老张介绍了支架手术后,老张欣然同意了安装支架,并遵医嘱每天按时服药,控制饮食。半年下来,心血管系统毫无问题,但他却对每天服药这件事感到有些厌烦。这是一种抗凝血药,其副作用会导致内出血,因此老张不得不处处小心,生怕一旦出血就止不住。
有一天,老张无意中看到一条新闻,说国外一项临床试验表明,心脏药物支架可因诱发血栓而导致死亡和心梗发生率明显增加。相比之下,搭桥手术虽然做起来麻烦,但预后效果更好。这下老张扪心自问:难道当初贪图安逸的选择错了吗?
老张的例子不是个别现象。据统计,2006年全中国一共做了11万例支架手术,2008年这个数字就增长到了18.8万例,两年内增长了70%。国外也是如此。但近几年来陆续有报道质疑支架手术的必要性,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这股风潮是支架制造公司和医生之间玩儿的一个猫腻。
不过,说起阴谋论,“撑伞”和“搭桥”这两个阵营都逃不了干系。“撑伞者”固然有可能受贿,“搭桥者”也有巨大的利益牵连。据统计,美国心脏外科医生的年收入已经由1990年时的102万美元下降到现在的42.5万美元,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病人更多地选择用支架,降低了手术费用。
由此可见,任何偏激的言论都不可轻信。病人应该请教两方面专家,综合考虑双方的意见。目前医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除了糖尿病患者不适合做支架手术外,其余大部分情况下两种手术的综合效果是非常相似的,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不必厚此薄彼。
真正值得讨论的问题是:究竟该不该为身体健康的老张做心脏手术?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如果患者只有一处血管阻塞,通常没有必要做手术,只需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控制病情发展即可。目前绝大多数临床试验也都表明,无论是“撑伞”还是“搭桥”,病人的平均寿命都和不做手术没有区别。
国外甚至有医生建议,如果本人身体健康,就连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都不要轻易去做。“做这种检查之前应该先问一下医生:依靠药物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是否足以控制病情?”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血管专家马克·哈特基(Mark Hlatky)警告说,“因为你一旦做了检查,就会禁不住想去做手术。”
老张的情况就是这样。当他看到片子上的阻塞后,手术就注定不可避免了。不过既然做了手术,就不必想太多。毕竟全中国每年死于心肌梗塞的病人超过50万,未雨绸缪也是应该的。■ 搭桥还是血管支架心脏搭桥手术撑伞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