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道九段先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爱好食物的某一种人,我是相当不待见的,就是那些急于要证明自己具有高度的食物鉴赏水平的仁兄。本来吧,遇到美味的食物,你说一声“好吃”,或是大吼一声“极妙”,都是令旁人欢喜的至情至性行为,如果能应景地讲些有关食物的八卦轶事,那就更让人肃然起敬,又或者干脆一声不吭地闷头猛吃,也能透出此人的朴实坦诚来。最讨厌的便是那些一拿到酒便把整个脸埋进酒杯,深吸一口大气,随即呱呱地说着这酒有一股醋栗味也好李子味也好皮革味也好的人,之后便半闭着眼皮仿佛魇住了一般,机械地把酒杯里的液体晃动不止,嘴里又念念有词地铺陈这酒好在何处不好在何处,其实质内容也是些书上记载的条条框框,他死记硬背了一番拿过来套用现状而已。而此种美食人士,也必定将这神叨叨的态度发展至其他食物上,对于一条烤鱼也要拿起来闻闻有否瓜果的香味,一块猪肉也要先琢磨下油脂花样的分布是不是均匀,至于拉面,更是他们热爱的展示专业知识的一方大好舞台,要细分每个人都是面道几段,自己自然是面道九段。
蔡澜的文章中记述过在日本看到的“拉面人”:“首先把面捧到鼻子边,深深一吸其味,就点点头,用斜眼看着大师傅。再喝一口汤,又用斜眼看看大师傅。吃面条的时候大力吸噬,发出巨声,唯恐大师傅听不到。最后吃叉烧,带红圈的鱼饼、笋干等,又点头作赞许状,用斜眼看着大师傅。大师傅才没有那么多工夫注意他们。”而我遇到过的面道九段先生则更为过分,不仅把上面的一套动作都做足功夫,且吃完后还要将师傅叫出来当场点评——“今天的汤不够浓,是不是熬猪骨的小陈开了小差啊?”“叉烧没有上一次的肥美,换了别家进的猪肉吧,我一吃就吃出来了。”“最重要是不能咸,这一段时间都偏咸,简直让我不能下咽。”说完一番意见之后,服务生和师傅自然赔着笑脸,点头称是,但一转身,不知道要怎样咒骂这装腔作势的客人。拉面本是庶民的食物,价钱便宜量又足,在附近居住和工作的人不断前来用餐,做生意都应接不暇了,还有空听你长篇大论?何况你也就是花几个小钱买了一碗面吃,对于店内经营进货之艰险,又有何了解呢。自以为是食神,是美食家,是能够决定一种食物兴亡的大人物,其实在别人眼中不过就是个莫名其妙的傻瓜而已。
与食物的相遇好似与人的相遇,冷暖自知,咸淡自尝。能够欣赏得到对方身上妙处的就多多交往,不能欣赏的自然也就一拍两散,全凭自然感觉。谁会见人一面就大说其是非,那此人必定不是有心要交朋友,也很难交到真心朋友。在饮食界,这个法则也是一样通用,尤其是拉面店那样人情味十足的小铺子,不依赖大美食家的评价来生存,也不需要所谓高人的指点。在这样的小铺子里,觉得好吃就多来吃,觉得不对味也可以选择别家。一旦店家发觉某段时间老客人流失得厉害,自然会自己寻找问题的根源,及时调整经营状况,让生意重新红火起来。
大多数食客走进拉面小店和拉面屋台的原因还是一个“饿”字,那些高贵而敏感的味觉还真是不怎么适合拉面。例如熊本县黑亭的酱油拉面,熬汤头用的材料是猪头,汤里加入油炸蒜末,极其香浓又不腻。来自博多的一风堂白丸元味拉面,传统的猪骨鸡骨熬制的淡雅的拉面汤头里,临上桌浇上一勺猪油,立刻完成了点睛之笔。旭川老字号的山头火盐味叉烧拉面,于清淡中见豪快,尤其是特制的作为面浇头的猪脸颊肉叉烧,肥而不腻且尤其大片。最振奋人心的莫过于札幌味之时计台的招牌牛油拉面,浓郁的汤底和筋道的面条上卧着一小块牛油,边吃边融化,越吃味越香。加上香甜幼嫩的打底玉米粒和三枚碗口大的肥硕带子,全部吃完之后会让人幸福得目光呆滞。于这样的店家,与其口水乱喷,指点江山,不如静下心来,用犹如刚上完体育课的小学生般的饥饿感去干掉一碗拉面。■ 美食日本拉面拉面九段面道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