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惨案恍然二十载
作者:张斌公众记忆是无法抹除的,付出96条人命的希尔斯堡惨案——英国体育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事件——更是如此。4月15日,惨案20周年纪念日,那一天,英国历史频道将在当晚20点播出一部46分钟的纪录片《铭记希尔斯堡》;4月19日,利物浦队与凯尔特人队将按照惯例为惨案遇难球迷举行义赛,当初参加过那场足总杯赛半决赛的球星会莅临现场,唱诗班将在赛前咏唱96名遇难球迷的名字,15点6分——惨案发生的最初瞬间,全场球迷默哀1分钟为遇难者祈福;87岁的老奶奶伊芙·弗莱彻创作了名为《红白色围巾》的小诗,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念给自己18个孙子辈的后代,让他们永世牢记曾经发生的惨案。老奶奶72年前认识了同岁的丈夫,自那以后她一直与“红军”不离不弃。
还有很多与这个特殊日子密切相连的事件在利物浦上演着,这所城市中孕育出来的歌星们集体动议要出版一张专辑来弘扬一下“红军”的伟大精神财富,只是专辑的名称还没有想好,百多年来飘荡在安菲尔德球场上空的歌曲都将被收录其中。去年初,曼联队深情缅怀纪念慕尼黑空难50周年,天佑“红魔”,欧冠和英超两座奖杯尽揽怀中。今年,神奇应该属于“红军”了吧,至少利物浦队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火爆的势头在预示着什么。队长杰拉德在老特拉福德蹂躏红魔之后,王者之心涤荡着积分差距。顺便队长也在提醒欧足联不要安排利物浦在4月15日进行欧冠1/4决赛的第二回合比赛,那一天利物浦球迷需要安静地聚集在一起缅怀那96位在天的亡灵,20周年自然应该有些不同吧。对于惨案,杰拉德有切肤之痛,他的堂哥约翰·保罗就是96位亡灵中的一位。杰拉德为纪念效力安菲尔德10周年出版的那版传记中,扉页上郑重地写到“为约翰·保罗踢球”。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晓曾经有过一个“希尔斯堡惨案”。
1989年4月15日,那是一个星期二。那一年的足总杯赛半决赛毫无悬念也无限期待地在利物浦队与诺丁汉森林队之间展开,英足总很是喜欢谢菲尔德星期三队的主场——希尔斯堡球场,这里已经多次承办过通向温布利大球场足总杯决赛前的最后前戏。这一天理应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当时利物浦年轻的主帅达格利什20年后第一次坐在摄像机前回忆往事的时候也印证了这一点,赛前热身一切正常,只是距离开球前还有10分钟的时候,一位警官跑进球场里找到当值主裁判,要求两支球队尽快回到休息室中。达格利什把球员们安排好之后,再回到球员通道上的时候,就听到有球迷在看台上高喊着:“达格利什!这里死人了!”
由于要赶赴异地为球队加油,那个下午利物浦的球迷们基本上都在匆忙赶路。M62号公路意想不到的施工使谢菲尔德周边出现了堵车,在14点30分至40分左右,大批远道而来的利物浦球迷涌到了球场。警方和赛场组织者按照原先的计划开放了两个通道引导“红军”球迷们进入专属的看台,以免与诺丁汉森林队的球迷混杂在一起引起冲突和骚乱,但是因为球迷人数众多,瞬间汹涌的人潮让警察意识到危险已经出现,可惜没有有效的措施抑制球迷们的狂热情绪。更为糟糕的是,球队进场热身所引起的场内欢腾之声让场外的球迷们更加急切地希望尽快入场,否则将看不到一场完整的比赛。一位当时只有16岁的利物浦球迷最近在接受《卫报》采访的时候细致地描述了当时场内的情况。大约14点45分的时候,他所在看台身边的球迷突然被挤压成了一团,身边球迷的嘴紧紧地贴在了他的耳朵上。来自后面的冲击力一浪高过一浪。原来场外的球迷失去了控制,没票的球迷混杂其中,冲破了门岗,人潮顷刻之间淹没了看台。
那个年代的球场秩序糟糕透顶,球迷们在赛前和赛后往往会恣肆地向场内投掷足以造成杀伤的一切东西。为了保护球员的安全,在看台前部基本都加装了高高的铁栅栏,看台与看台之间也出于安全考虑,安装了隔离的铁栏。汹涌的人潮一旦倾斜开来,所有人都处于极度恐慌之间,人潮向球场涌动,最前排的球迷被狠狠地挤压在铁丝网上,个别机敏的人爬过铁丝网得以求生。有两个看台的铁丝网上的小门被球迷们打开,人潮随即涌入场内。在灾难性的恐慌中,确切地讲是从15点6分全场全面失控之后,当场造成了94人死亡、766人受伤,近300人送进医院。4天后,一位14岁的小球迷经抢救无效,死亡人数上升至95人。1993年3月,昏迷近4年的受伤球迷布兰德被宣布死亡,死亡纪念碑上亡灵的名字增加到了96位。
BBC原本希望这场精彩的半决赛可以为他们的王牌节目《比赛日》再次带来一个高收视率的下午,没想到摄像机捕捉到了英国体育史上的最大惨案。极具勇气的BBC高层坚持转播了灾难的全过程,震惊了英伦三岛。政府旋即派出泰勒爵士挂帅调查惨案,日后诞生的《泰勒报告》将罪责直指无能的警方,并且划时代地警示英国公众,足球场安全问题正在戕害着这个民族引以为自豪的“美丽的运动”。这份报告不仅促进了球场的安全改造,甚至直接引领了日后英超变革的伟大进程。
就在惨案发生后的第二天,好事的《太阳报》在默多克的授意下,头版登出巨幅标题——《真相》,3个副标题指责利物浦球迷在整个灾难之中袭警、偷盗和猥亵死者等等劣迹。这样的报道引起了利物浦公众的强烈愤慨,《太阳报》一度在这座城市销声匿迹。直到两年前,出生在利物浦的鲁尼成名之后,把自己的自传首发权卖给《太阳报》的行为还被家乡人民视为大逆不道。时至今日,《太阳报》也从未正式道歉,那一天到底发生过什么,没有人可以给出所有答案。■(文 / 张斌) 国际足球英超利物浦惨案恍然二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