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的桥展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因工作原因,笔者接触了江苏苏通长江大桥。苏通大桥是拥有4项世界纪录的世界第一斜拉桥,大桥通车后,有关部门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大桥展览馆。桥建馆是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馆内陈列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向参观者展示了建桥的过程以及技术上的突破,更令人称奇的是一些大型模型,生动再现了大桥施工时的场景。但据笔者了解,展览馆虽然位于著名的旅游城市苏州,但当苏州的旅游景点已经游人如织时,桥展馆这边依然是冷冷清清。

这个令人遗憾的反差或多或少折射出文化上的一些特征:人们对科普的兴趣要远低于对历史的缅怀。这个特征在其他方面也能得到验证:在旅游市场,科普类景点所占的比例很低;在图书市场上,科普类读物历来都处在边缘位置;“央视”的“百家讲坛”也鲜有科普类一席之地。中国许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大都是政府部门集中优势资源开发出来的,国家主义的科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文化传统的不足,但是没有学科学爱科学的文化氛围,是缺乏活力和后劲的。

李约瑟曾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的问题,他认为: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现在,应试教育盛行,报考公务员的狂热,某种意义上可说是这个令人尴尬的传统在复活、延续。由此可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还任重道远。(文 / 吴宏) 科学冷清科普中国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