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导师的“辛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就读的学校是著名的某“211”打头的高校,这类学校软硬件配置都应该是位居国内高校前列的。可观察一下我校2008级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分配详表,你会惊讶地发现,我校一个导师最多带了8个学生,带五六个是普遍现象,而这还只是一届学生,要是加上其他年级的呢?更不要说,有些“博导”除带硕士生,同时还带了好几个博士。所以,很多导师现在成了“牧羊人”,而我们就成了漫山遍野的“羊”。去年,一位同学跟我聊起他们同门师兄弟聚会的盛况,包了个大包厢,订了两大桌,吆喝一通,抹抹嘴走人,很多同门以前连面都没见过。
还有些导师是兼职的,他们的身份是公务员或法官,企业老总也有。这些导师有的还在外地工作,与学生一年都难见一次面,哪里有可能有精力来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或者单独进行学术交流?更不合理的是,在我们法学硕士师资严重不足的状况下,法律硕士还得跟我们分享现有的这点师资,进一步加剧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据我了解,我们这一届的法律硕士就将近100号人,直到“研二”毕业论文开题的时候才确定导师。一般而言,根据培养方向,导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法学硕士身上,所以根本无暇来指导法律硕士,即使想指导也是分身乏术。我觉得,既然专业学位目的是培养具有实践和应用能力的人才,那就应该进行培养结构调整,而不是将就着让侧重理论研究的导师来指导未来侧重司法实践的学生。如果不进行调整,在目前这样的情况下盲目扩招,只会导致培养质量下滑,或许等这些扩招的学生毕业后,素养欠缺的他们同样改变不了就业难的尴尬处境。(文 / 小肖) 升学考试导师大学辛苦
上一篇:
不去“老字号”
下一篇:
环球要刊速览(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