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Martin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真的是他!新学期开始前,看到课表上英语任课一栏印着Martin的名字,感到难以置信。好久没在我们的小校园遇到这位美国大帅哥,以为他真的如传言所说,已经回到他风光旖旎的加州老家,或是继续绕着地球跑圈儿去了。
然而,他的确又出现了,冲破我怀疑的视野,神采奕奕地走进了教室,就像两年前一样。
Martin是我上“大本”时的英语外教,对他印象尤其深刻的原因,大概出自他和同系另一个班那场著名的“国际之争”。据说,Martin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宣称,他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是为拯救困顿中的中国人而来的。这着实伤害了在座热血青年们的民族自尊心,于是大家群起而攻之,场面可以想见。
两年后,继续留在本校求学的我再次成为Martin的学生。第一节课上,看见故人的他连忙告诉我,他已不再是两年前的他。我傻傻地微笑点头,这个半戏半真的开场白让我一头雾水。混沌中我只有期待他再次的拯救,因为前一学期枯燥无为的英语课实在是一种折磨。
而我们的帅哥Martin不再在课堂上只放映影片了,课程的每个环节似乎都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和精心准备。他把英语学习比作射箭,说要教给我们“90米射箭冠军”的水平,使我们能闭着双眼应对任何的射程。相对于他拯救吾国吾民的宏愿,这个承诺似乎更为可爱。
Martin告诉我们,2008是他有生以来最为“great”的一年,说一定找个时间给我们讲述他在北京奥运会上担任赛事顾问的故事,这是他引以为豪的伟大经历。Martin教导我们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里要做合适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全心全意投入学业,而不是安排很多赚钱的活计来挤压宝贵的学习时间。他说,这是因为在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大萧条的非常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棒的国家,而学校,又是这个国家最棒的地方。Martin还奉劝我们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宽敞的教室,以及一切良好的资源。他说在德国的大学里,常常会有500名学生排上3小时的队,等着挤进50平方米的教室听课。那些挤不进的,只能在开着的门窗外伸长脖子竖起耳朵努力聆听。而在我们这节英语课上,在这间同样50平方米有完备设施的教室里,仅仅坐着不到50名学生。Martin说,你们不要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比中国好。
这一切都是Martin说的,就在刚刚上过的两节课上。他来自现代化意义上全球最发达的美利坚合众国。两年前,据说他的愿望是拯救可怜的中国人。■ 英语Mar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