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亨德尔

作者:朱伟

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弥赛亚》完成于1741年,此时他已经56岁。从1717年作《水上音乐》到1741年作《弥赛亚》,这24年中他最起码有4部作品不能被忽略。

首先就是《钱多斯赞美歌》。这是他完成《水上音乐》得到乔治一世认可后,到钱多斯公爵的卡农斯宫中任音乐总监时所作,可以看做他的音乐走向辉煌期的准备。钱多斯公爵是布里奇斯家族后裔,名为James Brydges(1673~1744),亨德尔潜心为他所作的这套赞美歌一共11首,歌词选自《圣经·诗篇》,被认为是亨德尔一生中唯一沉静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自省,由此我认为是他最抒情的作品。英国以钱多斯为名的唱片公司出版了由16人团演唱的这套赞美歌,演唱时间要4个多小时,其中能听到很简单的乐器伴奏下,三声部合唱与男女高音独唱、二重唱与男低音的三重唱彼此穿插。这是典型如贝多芬所评介:“以简单方式获取异常的效果。”这套唱片的女高音主唱Lynne Dawson、抒情男高音Ian Partridge都是演唱亨德尔作品的权威,而第七到第九首中加入男高音假声,由著名的James Bowman演唱,使歌唱表现力更丰富。11首赞美歌中我以为最好听在第三首,这一首歌词是《诗篇》第51——求主怜悯。

其次是作于1723年的三幕歌剧《尤利乌斯·凯撒》。亨德尔最重要的作品是歌剧与清唱剧,他从1719起任皇家歌剧院音乐总监,1719年到1738年,长达20年内他苦心经营歌剧院,《凯撒》是他创作的40部歌剧中最著名者。这部歌剧描写恺撒击败庞培后,在亚历山大城与克娄巴特拉相爱,托勒密三世要暗杀恺撒,致使姐弟反目成仇。最后恺撒死里逃生,救出克娄巴特拉,使她成为女王。亨德尔的歌剧,可以看做巴洛克歌剧的巅峰,他当时把最优秀的歌手都网罗到伦敦,以承载其歌剧理想。而他对阉人歌手的声音迷恋,使他的歌剧效果建立在歌唱委婉柔润的回味无穷中。这部歌剧的男女主角咏叹调当时都为最出色的声音委婉能力量身定制:恺撒扮演者是大名鼎鼎的阉人歌手塞内西诺,克娄巴特拉的演唱者是当时著名的库佐涅,由此许多唱段都极具难度。而其他次要角色的配置也特别有意思:庞培妻子科纳利亚与她的儿子塞克斯图斯都是中女高音,托勒密与他的将军阿奇拉斯也用阉人歌手,只有次要角色、恺撒的同党库里奥是男中音。

假声男高音通过声音控制呈现出更漂亮的音色,现在越来越被欣赏者所热衷。这部歌剧我有假声男高音与以女高音替代演唱恺撒的两个不同版本,对比就非常明显。前者唱恺撒的是James Bowman,后者是著名女高音Dame Janet Baker,比较之下,尤其是听第二幕第一场,克娄巴特拉对恺撒悲诉的二重唱后恺撒的咏叹调《呵,花草快速地流逝》,第三幕第一场恺撒逃生后唱的咏叹调《求求你,海风》,假声之美还是再漂亮的抒情女高音都无法比拟。在Dame Janet Baker唱恺撒的这一版中,James Bowman改为唱托勒密,于是托勒密的声音就变成最好听。这部歌剧的效果最强烈在第三幕,其中有许多精彩唱段。

再有就是他的室内乐。与巴赫不同的是,亨德尔没有弦乐独奏作品(比如巴赫的小提琴与大提琴组曲),大提琴也只作为通奏低音伴奏。他的室内乐主要是两套三重奏鸣曲与一套奏鸣曲,两套三重奏鸣曲分别作于约1732~1733年间与1739年,共13首;一套奏鸣曲大部分作于1712年左右,少数作于晚期,共15首。这些室内乐指定的乐器,三重奏鸣曲中,或两把小提琴加作为通奏低音的大键琴或大提琴;或一支长笛、一把小提琴加通奏低音;或两支长笛加通奏低音,两支双簧管加通奏低音。奏鸣曲或是小提琴加通奏低音,或是管乐器——长笛、竖笛或双簧管加通奏低音。

应该说,亨德尔的三重奏鸣曲是他的歌剧或清唱剧的载体——或者后来成了歌剧或清唱剧中使用的旋律,如编号2的第一首广板乐章的旋律,后来就进了《弥赛亚》。或者本身就来自歌剧或清唱剧,如编号5总数41个乐章中,30多个都是歌剧或清唱剧中旋律的改编。这决定了这些三重奏都极其美妙。与巴赫不同,这些作品都通过精致的乐器表现均衡关系,呈示着一种柔美,与巴赫所追求的庄严凝重正好相对。巴赫的器乐还是精神的塑造者——以他沉重的肉身虔诚地歌颂主;亨德尔则把自己游离于沉重之外,美妙的音乐由此就如浮云,在漂浮中使你软弱,使你温馨,使你也解脱自己而去。

亨德尔的奏鸣曲中,很多人喜欢他的小提琴奏鸣曲,这些小提琴奏鸣曲从抒情的慢乐章一开头,往往就有一种柔肠寸断,令你瘫软中美不胜收。一般的编排,都将作品编号1的第十二、十三号排在前面,这是他的晚期作品,然后才是1712年作于柏林顿(Richard Burlington)伯爵府中的第三与第六号。这些小提琴奏鸣曲我原来听的一直是2004年已故的原圣马丁乐团首席Iona Brown演奏的版本,从磁带直到CD,直到听到1965年出生的英国演奏家Andrew Manze的演奏,对Iona Brown的钟情才被改变。Andrew Manze有在剑桥专事巴洛克音乐研究的背景,用的又是巴洛克时代的古琴,琴声中更有一种沉潜的引力。

其实,亨德尔当年说过,独奏乐器中他最喜欢双簧管在音色上的表现力,也许是双簧管的慢板更能表现伤感,在节奏表现上又音色变化最多的缘故。但他标明的双簧管奏鸣曲却只有3首——作品编号1的第五与第八号,还有一首后来发现的降B大调,都只有六七分钟篇幅,但每首都可反复咀嚼,意境绵长。长笛奏鸣曲中最有名的是3首被认为是作于1710年的“哈雷奏鸣曲”,作品编号1中本来标示有6首长笛奏鸣曲,现在的演奏家们则更喜欢用更显古风的竖笛来表现。但无论长笛竖笛,在表现亨德尔本来就轻柔的作品时,我总觉得因缺少绵长而显轻薄。在对比双簧管奏鸣曲后,这种感觉就特别明显。■

(文 / 朱伟) 艺术音乐歌剧巴赫奏鸣曲亨德尔

上一篇: 钢材期货
下一篇: 杜切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