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国产航母上的“奥斯卡”
作者:宋晓军2009年2月的最后一天,当印度国防部长把一块高强度钢板放在科钦造船厂分段车间的加工台上时,就意味着印度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开始建造了。自从1989年印度公开宣布要自行建造航母以来,设计方案几经变化,而舰上装备就如同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印度记者爱德华·卢斯(Edward Luce)2007年所描述的那样:“观察印度突飞猛进新经济的最佳方式之一,便是数数那些快车道上飞驰而过的轿车有多少种型号,经常你会数到30或40种,然后放弃。”但2月28日那块被称为“龙骨”的钢板,很可能就像几天前获得8项奥斯卡奖的影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中的印度小演员一样,让印度人再次感到骄傲。
就造船的工序而言,第一步是放样和号料。简单地说,就是将设计者提供的图纸放大后进行精修,使之在投影时线型光顺并留出相应的加工余量,随后将船体结构部件在钢板或型钢上画出展开后的真实形状。第二步就是钢材预处理和船体结构件加工,即对钢材进行矫正、除锈、涂防护涂料和边缘加工后切割。按照现代造船的惯例,将第一块钢板放置在分段车间的加工台上时,就意味着这艘船举行铺设龙骨的仪式了。2005年4月11日,印度科钦造船厂开始切割建造国产航母的第一块钢板,但为什么会等了3年多才铺设龙骨呢?难道是因为这艘航母拥有1.2万张主结构图纸和可分解为上百万张部件图纸需要很长时间吗?2007年9月5日《印度防务》透露,国产航母拖期主要是因为原来准备用俄罗斯产的、性能相当于美国的HY-100特种钢材未能到货,而最终印度决定自己解决。几天前印度媒体在宣布国产航母将铺设龙骨时,特别强调了印度钢铁管理局(SAIL)为科钦船厂提供了8000吨特种钢。
如果说航空母舰与所有钢制船具有一样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是由甲板、舷侧板、外底板(双层底的大船还有内底板)和内部骨架构成的水密外壳。水密外壳虽然使主船体具有一定的浮力,但是船壳受到来自水压、负载甚至撞击的外力时容易变形和损坏,因此必须在甲板、舷侧板和外底板内侧的一个方向上,焊上若干根型钢作为加强骨架(一般为T型钢),这样当外力作用时船板沿着骨架方向的变形就会变小。沿着船的横向和向下深度方向焊接的型钢称为横向骨架,沿着船长度方向焊接的型钢被称为纵向骨架。同一方向上的骨架间距是相等的,但纵横两个方向上的骨架的间距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说,一个方向疏一个方向密。一般把布置密的方向的骨架称为主向梁,而战斗舰艇包括航母都是纵向骨架布置得密,即纵向强度突出。这是因为战斗舰艇的武器发射、舰载机着舰对舰艇都会产生很大的纵向外力。由于现代舰船都是分段建造的,等到各个分段建造好才会在船台上合拢,所以每个分段上底板正中间的那块钢板就被称为底板龙骨,而它上面正中间纵向焊接的那根型钢,就被称为中内龙骨。现在的问题是,即便这样加固,战斗舰艇和航空母舰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外力仍然很大。怎么办呢?如果为了抵抗外力把钢板加厚把骨架加粗,显然就会影响舰船安装设备有效载荷,因此只有将船板和型钢控制在一定的尺寸上,加强它们的强度和韧性,而这就是各个海军强国研制特种钢材的初衷。船板和型钢的尺寸有限,受到瞬间外力时仍然会变形,关键是变形后能否恢复到原形,衡量这个能力的指标,就是舰艇和潜艇所采用的低合金钢的屈服强度(≥重量单位/单位面积),屈服强度值越大韧性就越好。比如“二战”后美国研制出了HY-80/HY-100低合金高强度钢,HY-80的屈服强度为548.8MPa(1MPa=10公斤力/平方厘米),HY-100为686MPa。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平均每年采购上千吨HY-80/HY-100来建造核潜艇、航母和水面舰艇。当然,除了美国外,西方工业化大国和俄罗斯、日本、中国等也相继研制出了同等屈服强度的舰艇用低合金高强度钢。
印度的钢铁产业虽然有130多年历史,不过在过去100多年里增长相对缓慢,虽然在1991年印度实行了经济开发政策后钢铁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年产量也就是5000万吨。对于人均消费钢铁量不到亚洲平均数1/3而经济已经上了快车道的印度而言,2009年2月最后一天那块被放置在位于克拉拉邦的科钦船厂分段车间加工台上的钢板的象征意义,恐怕已经超越了军事。■ 奥斯卡航母国产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