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rks—危险的能量助推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酒精功能饮料Sparks )
2008年12月18日,美国啤酒业巨头MillerCoors的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汤姆·朗终于宣布,在同意向加利福尼亚、伊利诺伊、纽约与新墨西哥州各州政府司法机关支付55万美元的诉讼调查费用的同时,将暂停旗下主打酒精功能饮料Sparks的销售,并承诺不再推出全新的酒精功能饮料产品。而于2009年推出的新一代Sparks将移除咖啡因、西洋参、牛磺酸与瓜纳拉果4种成分。
MillerCoors似乎在做一个绝对正确的选择,有什么能比生产一种以青少年为主打市场,同时拥有咖啡因和酒精的“运动功能饮料”更令公众皱眉头的事情?然而消息一出,青少年扎堆的Twitter、Facebook上一片哗然,许多Sparks的忠实“粉丝”号召同好团结起来,在1月10日旧配方Sparks被撤柜前,大肆抢购囤积,如同摄影发烧友囤积即将下市的宝丽来一次成像相机,或球鞋发烧友哄抢限量版球鞋一样。
确实,从2006年MillerCoors花费2.15亿美元将Sparks和Steel Reserve两个功能饮料品牌从McKenzie River Corp.公司手中收购后,含有6%的酒精、拥有极端Sleek太空主义风格的金属包装罐、售价仅为2.29美元/罐的Sparks深受那些未到21岁合法饮酒年龄青少年的青睐,轻松占据了北美酒精功能类饮料90%的市场份额,并使得MillerCoors当年的季度销售额就增长了4.3%。已经有好事者宣称,酒精功能性饮料已经成了某种青少年亚文化。确实,在某次NBC组织的调查中,47%的青少年承认他们曾有饮用功能性饮料用以支撑夜间派对、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经历。看看NoFear功能饮料的主题网站,背景音乐是咆哮的激流金属,有Nascar赛车手和WWF摔角明星做代言人,还有从汽车贴标、摩托头盔到帽衫与T恤等周边产品,一律印着NoFear酷酷的带翼骷髅商标,似乎满足了一切青少年为之倾倒的生活元素想象。根据美国饮料协会的统计,2008年,咖啡因饮料在北美的销售额提高了55%,31%的运动功能饮料消费者是12至17岁的青少年,他们是支撑这项年销售额30亿美元产业的主力军:一贯对此持保守态度的可口可乐,也在2008年1月份推出了自己的运动功能饮料Full Throttle,百事可乐也不甘寂寞地以激浪(Mountain Dew)MDX——原有运动功能饮料激浪咖啡因加量版本作为回应。
然而,在酒精功能运动饮料健康、嚣张的外表下面的面貌,就不那么友善了。一罐24盎司的Sparks,所含的咖啡因可能等同于一份特大杯星巴克咖啡。同样受到青睐的Joose,味道颜色看起来都像无害的春田草莓汽水,然而它的酒精含量高达9%。而另一啤酒巨头安海斯·布希2007年推出的短命的运动功能饮料Spykes甚至把主打消费群瞄准了12至17岁的女性:口味一律是甜蜜的热带芒果、蜜瓜或巧克力,外包装绚烂如同防晒油,12盎司的小包装可以轻易放进手袋或化妆包——正是它导致了2008年3月费城的一起惨案,几名滥饮Spykes的青少年因急性心率失常被送进了抢救室。自2000年以来,药物成瘾依赖与健康专家就尝试确定它对于青少年的巨大危害。美国肯塔基大学心理学家马克·费尔摩尔争辩说,那种认为咖啡因和其他氨基酸能够抵消酒精对于心血管和消化系统伤害的观点是错误的,咖啡因能减缓神经系统对酒精的反应,却能加剧饮用者在运动协调能力、视觉反应方面的下降:在一次对照组试验里,饮用酒精类饮料前被警告的测试者,在一系列反应认知测试中,表现都会优于那些对瓶子里装了什么一无所知的家伙。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行为生物学专家罗兰德·格里菲斯说,成人每天摄入的咖啡因不应超过100毫克,然而一罐市面上流行的功能饮料中咖啡因的含量常常高达80至160毫克。这些可以在超市中随意买到的饮料仿佛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喝上一罐,既不会醉,还会精力充沛。”难怪美国910万名咖啡因依赖者中,青少年的比例在急剧上升。在诸如“功能饮料评估”(energy-drink-ratings)这样的站点上,“粉丝”们只会评价产品的口感、价格与饮用后亢奋感觉的延时等问题,丝毫不见任何反思与忧虑,似乎只有在他们真正成年,能够理直气壮地饮酒后,才有胆量说:“如果你真的感觉喝一罐成分不明、还起‘Tilt’这种傻名字的东西就自我感觉良好,那你真的是很幼稚。”■
(文 / 朱步冲) 能量咖啡助推Sparks功能饮料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