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Real,新世纪日本纪录电影的新风景

作者:李东然

2008Real,新世纪日本纪录电影的新风景0( 纪录片《Nara跟着奈良美智一起去旅行》 )

作为2008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的一部分,“2008Real”给中国的影像记录工作者奉上了高水准的当代日本纪录电影飨宴。

此次为期3天的影像交流会共上映了6部作品,全部完成于2000年以后,导演几乎都是20世纪6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6部电影题材迥异,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多面的日本。

更个人的创作动机和更私人化的 拍摄视角

影像交流活动的开幕影片是《横滨玛丽》,这也是这次活动中反响最为强烈的影片之一。

《横滨玛丽》的拍摄对象玛丽桑曾是日本横滨街头的独特风景线,在战后整整50年,她脸上涂满表现歌舞伎身份的白粉,身穿纯白色的礼服,日日站在横滨街头,以做妓女维持生计。她曾以绝代美色和高雅的举止成为横滨的象征,是最出名的“panpan”(日语,意为“吉普女郎”),因她从不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和年龄,就成为所有横滨人口口相传中的“横滨的玛丽桑”。1995年,玛丽桑消失在横滨街头,一段传奇似乎就此画上了句号,而导演在这时开始走近玛丽,探访与她相关的横滨人,由一个人引出整座城市的沧桑史。

导演中村高宽创作《横滨玛丽》前后共花费5年时间,因为经济上的窘迫,常常是打一段时间工,存够钱之后就拍摄一段时间,再去打工存钱,周而复始。后来又经历了采访对象的患病、离世等等周折,相当不易。他说,自己当初想拍摄玛丽这样一个题材,只是单纯好奇心的驱使。

“我从初中时开始经常看到玛丽小姐,记得第一次看到的她,对我冲击很大,虽然电影里面呈现的这个形象是让人充满幻想的,其实在生活中看到她,就像是看到妖怪的感觉,让人觉得可怕,不能靠近。因为后来经常路过那个街口,每一次都能看到她。其实世界上的城市常常都会有这样一个象征,或是一尊铜像或是一棵大树,玛丽也就像是横滨城市象征的存在。我20岁时,玛丽小姐消失了,我当时心里突然就有了一种丧失感,似乎是很熟悉的人不见了,才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人什么都不知道的。于是对于“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经历”的好奇心反而给激发了出来。

《横滨玛丽》是中村高宽的处女作,他也凭借该片获得日本文化厅优秀纪录片奖、最佳新人导演奖等9个奖项。中村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拍摄了历史题材,他获奖后,没有见过面的人,都以为他已经是八十几岁的老人家。但他自己十分清楚的是,这部电影之所以让人觉得不一样,还因为它是从一个年轻人的个人视角去看待了战争和历史这样沉重的话题。

“我是1975年出生的,算不上‘战后’的那代人,所以《横滨玛丽》和之前那种关于战争和城市历史的纪录片有绝对的不同,它完全站在一个年轻人如何去了解战后时代的立场去创作。如果说只能是经历和体验了那个时代的人才有资格去记录那样一段历史,那么历史就没有办法传承了。完成了这样一部纪录片之后,我反而面临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究竟该如何去了解和面对自己的城市甚至国家的历史。这让我十分困惑,也许可以这样说,我的电影也仅是我私人的成长记录。”导演中村高宽说。

交流会上另一部影片《Nara跟着奈良美智一起去旅行》同样备受赞誉。导演坂部康二说,他只是用自己的角度和方式,记录了日本当代艺术家奈良美智这个人本身。接受采访中,坂部导演也强调,之所以走了一条和“主流”很不一样的拍摄道路,是因为自己对拍摄对象的关注有十分私人化的初衷。

“我没有考虑社会上到底对这个画家有怎样的看法,或者这个纪录片对于社会有没有意义,我完全把对于这个人物,自己想知道什么或想感受到什么放在了第一位。日本纪录片的主流仍是主题比较明确的作品,比如,如果要拍奈良美智,还是要采访到很多权威对他的看法,对他作品的读解,或者奈良美智的前半生经历之类的内容,但我自己感兴趣的是,在和奈良先生共有的时间中我能看到什么。一般主流追求的是更宏大的内容,社会是怎样,艺术是怎样,可我更关心自己置身在艺术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于是,我花了一年半时间和奈良先生生活在一起,一起走路,一起喝酒,在这个过程里,积累下自己对他的了解。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就是这个内容。”导演坂部康二说。

用真诚坦率的态度与纪录片共成长

坂部导演说,他用了一年半时间与奈良美智生活在一起,一点点走近奈良美智的内心,却发现他不过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人。

“最后我惊讶地发现,奈良美智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也只好把这个普通的他以及认识到这一点的过程一起坦白地交给观众。还好的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知道了这一点后,仍旧会喜欢奈良美智先生的作品。”

相比只拍摄了一年半、却有600盘素材的《Nara跟着奈良美智一起去旅行》,《横滨玛丽》5年的拍摄历程更显曲折不易。但中村导演反复强调,纪录片对他而言,不仅是对拍摄对象探索和发现过程的记录,也是对自己人生成长过程的记录。

“我出生在横滨,但我之前对它是没有概念和不了解的。其实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我也逐步了解到了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里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在这5年里,我也是边拍摄边学习如何去拍摄。最初了解的是,只要把被拍摄人的话记录下来就是纪录片了。但是后来拍摄过程中,慢慢和拍摄对象的关系也有了变化,出现了和被采访对象一起创作的感觉,不再是单纯收集证词证言的过程了。5年拍摄过程,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是在和横滨这座城市一起书写回忆,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

也许,正因为这种把自己与拍摄对象并置的态度,让《横滨玛丽》不再是强加给观众的故事和结论,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真诚和坦率。影片中的玛丽桑在历史演进中越发成为城市的“异物”,成为底层和边缘的象征,但导演捕捉到她不接受施舍的细节,她“敬业”地50年如一日浓妆守候在横滨街头的情景,还有书信言语间的优雅,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这些真实的细节一次次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有中国纪录片元老之称的司徒兆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评价《横滨玛丽》是在最不堪和最屈辱的历史中,用心发现的一抹亮色:“这本是非常屈辱的一段历史,玛丽身上却散发着高贵的人的尊严,以至于我们能在她身上看到整个日本民族的强韧坚忍。而能够在如此特殊的人物身上挖掘出这样的层面,导演对待人物的真诚叫人钦佩。”

在接受采访中,应邀前来观影的贾樟柯导演同样指出,包括《横滨玛丽》在内的当下日本纪录片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让人看到了整个日本文化中,对于个人经历的尊重与坦诚,以及面对历史的直率。

“日本新一代纪录片导演的率真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相对他们,我们的文化总是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禁忌,还常常被一些很老旧的概念所局限,比如一个伟大的人就是高大的、无污点的,相反一个底层而边缘的人,就是不值得言说的、没有尊严的。又比如,我们为什么闪烁其词欲言又止,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禁忌?我想,最终差别是人的内心结构现代化的问题,是整体的文化状态,电影里反射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

在贾樟柯看来,无论是《横滨玛丽》的导演,还是此次影像交流会上其他纪录片作品的导演,他们无一例外地放弃了所谓导演是上帝的视点,取而代之的是个人视角,完全从个人出发,真诚坦率地面对拍摄对象,纪录下对拍摄对象的认知过程,这是呈现在当今日本纪录电影中的新风景,也是当下日本年轻纪录片导演鲜明的创作特色。

“从一个普通人出发,真实记录对被拍摄对象的探索过程,这种纪录电影的创作方式是作品进入现代电影序列的重要前提。而这种视点转换完成的关键所在,就是更率真地去面对世界。”贾樟柯说。■(文 / 李东然) 横滨玛丽风景新世纪2008Real纪录片奈良美智纪录电影日本电影日本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