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桦:精神进步是个自觉的过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苌苌)

卜桦:精神进步是个自觉的过程0( 卜桦和她的作品《飒蜜(三)》 )

“我觉得幸运的是,我现在才意识到可能这职业是最适合我的。”卜桦坐在北京望京的家里说,“我就特喜欢在安静的状态下去胡思乱想,然后再把它给呈现出来,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事情。别人看了说,你想象力真丰富,可这对我来说就是特自然的事儿。我看到一个画面,一个场景,听到我喜欢的音乐,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些故事情节,我觉得这些年我所做的,都是在练习怎么把这个更好地记录下来。”

卜桦小时候被叫做天才儿童。生于上世纪70年代、童年热爱集邮的人,可能都会记得那套《儿童画家》的邮票,其中的《太阳、小鸟、花和我》是卜桦8岁时的作品。卜桦的父亲卜维新是版画家,在她和哥哥很小的时候,就对他们展开了系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与父母在媒体上讲述的育儿日记有所不同,卜桦如是说:“我爸性格就是停不下来的人,我们家从小营造的气氛就是‘时不空过’。比如看电视,都要画速写,你假装也得在那画。全家人走路都特别快,然后我就是形成一种性格,就是我在那儿待着,脑袋里头什么都不想不可能。没事就学点儿什么。那种自我提升后来变成了一种本能。”

卜桦大学上的是爸爸工作的工艺美院。“我小时候,因为是被动学的绘画,没有什么感觉。大学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挺郁闷的,学这么多年,我对这东西也没有驾驭感。”毕业后,家里安排卜桦去荷兰上美术学院,此时,她的小画家哥哥已经放弃纯艺术,做了装潢设计师。“我老是画得很紧张,这个痛苦积累时间长了,加上我又不愿意说,基本就想放弃了。周围都是陌生环境给人那种紧张感,我觉得就是快崩溃了,当时一切都聚集到达一个临界点,如果不出国,比如说一个特放松的环境下,可能就先做别的事情以后再说。有一天,我在画一张画时候,觉得很郁闷,画不好,突然间就急了,拿那笔就瞎轮,画了那几笔,好像透了口气一样。当时都放学了,就我一个人在教室里,来了一同学,说,啊,我喜欢这个。我想自己画得很有情绪的时候,人家会马上意识到。从那天开始,我过了那个坎儿。其实你不可以一笔成为转折点,但它解决了我的心理障碍,就是达到了一个松弛的创作状态,没有了以前怕表达不好的恐惧,就大量开始画画。”

卜桦的个人网站上,放着她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写一个水星人在京棉六厂工作,梦里总提示他,如果跳进广场的喷水池,就可以回到水星去。现实不太如意,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家乡。在一个梦醒时分,他来到广场,却发现根本没有喷水池。回国后有一段时间,卜桦想拍实验小电影,剧本也写好了,又觉得放弃画画挺可惜的。“我没认真想过当艺术家,就想先把自己内心的东西弄出来再说,我不知道它出来什么样,也需要对自己进行实验吧。其实挺不计后果的,但是我觉得那状态很好,很真实。”这时她发现了动画,既可以画画,又可以讲故事。2000年的夏天,卜桦到书店买了一本制作Flash的教材,自学了两个月,第二年把做好的动画放到了互联网上。其中以目莲救母为蓝本,具有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的《猫》让她一举成名。此后一直有很多电视台等媒体找她做片头,她成了一个忙碌的商业Flash制作者。

“但我一直讨厌做商业活儿,我不喜欢那种标准不在我自己手上的事情,这种时候我往往也发挥不好,就逃避这个。也有像张越、杨澜她们很好合作的,说你说怎么做吧,我就写上特奇怪的剧本,人家一看,这只能你来做,做完以后什么都不要求改。我当时也想,我能不能靠自己的作品生存,不用再去做这些商业活儿。我一般肯定是见着困难先想能不能避开,但这次我就想要试一下,如果说不行的话,那我就死了心了。”大约从去年开始,一些艺术策展人主动约卜桦提供作品,此后她再做的动画和画全部成了“卜桦作品”。

卜桦:精神进步是个自觉的过程1( 卜桦和她的作品《飒蜜(三)》 )

卜桦的同学中没有人成为职业艺术家,如今她刚是艺术圈的新手。尽管终于获得“在自己手上的标准”,但也只是相对的。她做商业Flash一直持续到2006年。这期间,她出过几本叫《智慧书》的书,自己配图配文字,精神进步就是在她多种创作工作中一步步完成。“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样,就想怎么能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进步。你曾经的环境给你的暗示就是你要为自己着想,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但是你渐渐违背了所谓小时候的生长习惯,那个境界变得不一样了。”她说。■ 进步自觉过程精神艺术卜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