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魔头穿香奈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女魔头穿香奈儿0( 安娜·温特 )

女魔头要退休了吗?

在畅销小说《穿Prada的女魔头》及同名电影面世之前,安娜·温特在普罗大众中并不出名,虽然在美国有1000万中产阶级女性看她主编的杂志《时尚》(Vogue)。小说和电影将安娜·温特的名望推到了顶峰,不看《时尚》杂志的人也知道了她。《穿Prada的女魔头》一书作者是温特的前任助理,在书里没少对她进行挖苦嘲讽。评论家、读者、观众毫不迟疑地将书中的女魔头、时尚类杂志《天桥》的主编米兰达与温特看做一个人。

其实温特在圈内被人叫做“核武器”。她出身英国上流阶层,美貌中带着刻薄和些许邪恶,像哥特小说里的大宅子女主人,很符合美国人对英国女人的想象。加上个人风格强悍冷酷如冰山,听到她马诺洛高跟鞋的声音,离她最近的下属都会心惊胆战,所以又有了“北极温特”的美誉。小说中米兰达的诸多癖好,比如她在电梯里时下属最好别把脚迈进去,设计师请她看秀绝不能让她坐在看见对手和被对手看见的座位上,确实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温特。

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打网球,做发型,8点到达办公室,几十年如一日,在办公室里也戴着太阳镜。一位实习生进编辑部第一天就被告诫,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和主编对视,一天她看到主编在走廊里被绊倒,在很短的时间内她的脑子转了几千圈,假装镇定地从温特俯趴着的身体上走了过去。事后一位资深编辑告诉她,你做对了。她明确说,不会雇用一个胖子,哪怕此人是天才。她决定让欧普拉·温弗瑞上封面,又要求她减肥20磅;直言不讳地告诉希拉里·克林顿,想上我们的封面,就必须抛弃你对海军蓝套装的热爱。她瘦得像麻秆儿,怀孕期间都穿得进香奈儿的“迷-迷你裙”。传说她参加宴会从来不吃东西,只在快结束时才从手袋里取出一小盒酸奶,用银匙舀着吃。如果是中午参加派对她必定早早离席,说还有杂志要编,搞得留下的人自惭形秽,似乎自己是偷奸耍滑之辈。

温特的冷漠、不近人情永远比她的职业才华更能流芳百世,对此她从不解释,从不抱怨,从不道歉。也许她觉得没必要说太多,比如帝国勋章,记者采访她,她略加沉吟说:“这是莫大的荣誉,但我的很多美国同事并不能理解它意味着什么。”英国著名时尚史专家、评论家柯林·麦克道威尔说:“温特总是保持着尊严,从不咆哮,从不大呼小叫。”她从不掩饰对皮草的拥戴,身体力行穿戴皮草,因此成为环保主义者的眼中钉。2005年纽约时装周,在她入场时一个抗议者将豆腐砸在了她的脸上,她到后台擦干净头发和脸庞,若无其事。“人类善待动物”组织尤其憎恶她,该组织的主席锲而不舍地跟着她,终于在四季饭店找到机会,将一只死浣熊扔进了她的汤碗。温特小心翼翼用餐巾盖好小动物的遗体,放到一边,又要了一壶茶。

女魔头穿香奈儿1( 设计师约翰·加利阿诺的成功离不开温特的扶持 )

美国版《时尚》杂志的网站上恭维她:“时尚女王和真实女王面对面。”但关于她即将下课的流言还是传了出来。谁能解雇女王呢?而事实是,做《时尚》主编21年的温特今年底将满60岁,和康达纳斯特集团的合同马上到期。她的前任干了17年,在59岁那年退休。2008年12月,一个在纽约时尚传媒杂志工作的记者写了篇博客,此人在全美图书奖颁奖典礼上见到了温特,坦率地问她是否打算不干了。“很抱歉,我觉得你问得实在太粗鲁了。请别烦我。”温特回答。这位记者不屈不挠地追问:“我可不可以问,你如果确实要退休,打算做什么呢?”温特回答得更简洁了:“不。请走开。”

纽约的一个网站Gawker更言之凿凿地说,康达纳斯特81岁的掌门人纽豪斯(Si Newhouse)准备用法国版《时尚》主编卡琳·洛菲德(Carine Roitfeld)取代温特。纽豪斯甚至延长他的维也纳冬季假期,腾出时间去巴黎会见洛菲德。据说,纽约的同僚们已经在威弗利酒店为她举办过宴会了。洛菲德苗条妩媚,也是一个对高跟鞋顶礼膜拜、雄心勃勃的人。她和她主编的法国版《时尚》有一股浪漫自由的Frou Frou风尚——“Frou Frou”一词出自波德莱尔的诗歌,是年轻佻丽的女郎舞动时裙袂发出的声音——和温特是两个极端,她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洛菲德追求唯美,丝毫不管镜头里的服装读者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穿得出去;封面人物,她很少考虑好莱坞的明星,更喜欢刚刚走红的小模特或先锋歌手。温特迎合的却是美国中产阶级,她们其实是最保守的一个消费群体,正因为如此,“温特的感觉没了”等评论越来越多,洛菲德早前也说过温特是“傀儡”。

女魔头穿香奈儿2( 温特说服 LVMH 招来马克·雅各布斯做设计总监 )

大环境对温特也不利。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高端奢侈品行业,销售下降,广告费用紧接着会被砍去,而各奢侈品牌是《时尚》杂志的重要广告客户。2008年10月康达纳斯特集团宣布,由于广告收入下滑,2009年《时尚男士》将从每年出版10本减少到2本,《时尚摇滚》不出了。温特对这两本杂志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甚至可以说是她下的一个赌注。2008年美国版《Elle》的广告额超过了《时尚》,而《魅力》杂志的主编又将温特从“最有影响力的主编”位子上挤了下来。温特的前辈戴安娜·弗里兰,就是她的前车之鉴。弗里兰也是个厉害角色,《时尚》上世纪60年代的主编,因为杂志亏损,毫无征兆地被强行解雇。

时尚是她的绝对世界

女魔头穿香奈儿3( 法国版《时尚》 主编卡琳·洛菲德 )

也有评论认为,温特不会轻易被取代,她是时尚史上第一个能够影响整个行业产生的主编。英国评论家麦克道威尔认为,很多人主要是女记者、女编辑,向上爬半道歇了,出于嫉妒才诋毁温特。麦克道威尔显然是不嫉妒温特的,他称赞她是“全球时尚界最重要的人物,比任何一位设计师都重要。她引导了时装工业的走向,把美国版《时尚》做成了一种业界的主要工具,用来传播她认为重要的东西,也就是‘时尚’本身是可以销售的商品”。温特的确将美国版《时尚》做到了“时尚界的圣经”,2007年广告商给《时尚》投放了2700页广告。

在竞争残酷的纽约传媒舞台上,温特是绝对的主角。她极有主见,对于潮流风格更是有自己的见解。温特从14岁开始梳好莱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影星路易斯·布鲁克斯式的波波头,一直到现在,这成了她的标志。她的冷若冰霜是有遗传因子的,她父亲查尔斯·温特曾主编《伦敦标准晚报》,也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有“冷面查理”的绰号。他们家住在伦敦高雅的肯辛顿区,15岁的温特请爸爸帮她在家附近著名的时装品牌Biba专营店谋到一份兼职工作。没多久,温特表示,她热爱时尚业,决定投身这个领域。爸爸焦虑地规劝她,从事时尚业也该先进大学学习相关专业。她酷酷地回复:“你既不懂时尚也不从事这一行。”于是她连高中都没上。

女魔头穿香奈儿4( 温特推出的超模“三驾马车”:琳达·伊万格利斯塔 )

那是多姿多彩的60年代,时代宣扬的摇滚精神、反叛、放纵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很合温特的脾气。她成了伦敦时髦俱乐部里的一个固定摆设,是40年前的巴黎·希尔顿。她比希尔顿更有抱负有思想,借着和著名八卦专栏作家约会,进入时尚传媒圈,做了《哈泼斯女王》杂志的助理记者。

温特的妈妈是美国某家族的女继承人,有了这个缘由,她20多岁搬到纽约。一开始她在女性成人杂志《Viva》工作,和流行歌星鲍勃·马利(Bob Marley)、电影明星埃立克·艾德尔(Eric Idle)产生过短暂的恋情。很快,她进入时髦的曼哈顿周刊《纽约》做时尚版编辑,积累了自己的口碑,33岁进入康达纳斯特集团。她的冷酷,是数次竞争中对手攻击她的阿喀琉斯之踵,却是《时尚》需要的气质。1988年,39岁的温特出任主编。这本贵妇杂志似乎偏喜欢找女魔头来做主编,历任主编都极为自我,极少考虑他人的处境,编辑部有氛围怪异、同事之间难处、工作不易开展的名声。一次,杂志社一位高层管理人员不堪压力自杀,该任主编竟然如此教导下属:“在《时尚》,我们是不会自己钻到地铁轮子下面去的。如果确实有需要,我们会选择安眠药。”而温特,在未经她授权的传记《前排》中,作者采访了温特的前任上司、英国《哈泼斯女王》前主编敏·霍格。霍格说:“她有卧薪尝胆的雄心。时尚是她的绝对世界,而我确实了解得不如她深入,所以她不知道怎么和我这样的领导相处。她不喜欢不了解时尚的人,比如我。”

女魔头穿香奈儿5( 温特推出的超模“三驾马车”:克里斯蒂·特灵顿 )

温特改变了《时尚》,也改变了 人们的穿衣

温特大刀阔斧改变了《时尚》中规中矩的贵妇风格。1988年第11期,是她任主编的第一期杂志,封面上她把40美元一条的大街品牌牛仔裤和1万美元的克里斯汀·拉夸的T恤衫配在一起。那个时代,这是非常激进的做法。这种混搭,日后变得极为常见,成了检验一个人是否是潮人的标准。最具有颠覆性的是,它告诉工薪阶层:你买不起太多奢侈品牌的服装,那么就买一两件设计师的单品好了,只管用它搭配Gap的东西。

女魔头穿香奈儿6( 温特推出的超模“三驾马车”:纳奥米·坎贝尔 )

她还请颇有争议的情色摄影大师赫尔穆特·纽顿、新闻摄影师安妮·雷波维茨拍时装大片,拍片时,为了美感她会毫不犹豫将裙子剪短10英寸,根本不和设计师商量。对于设计师重视的新装秀,温特更看重体现设计师个人风格的新设计该如何出现在杂志上,才能突出实用性,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认同。她这么做,保证了《时尚》每期120万份的销量。20年来,地球人穿什么,很大程度上是温特决定的。90年代初,邋遢风格流行极大影响了美容产品和配饰的销售,于是温特亲自给诸大牌设计师打电话,要求他们把潮流拉回优雅:“我们想拍摄优雅的片子,如果你不那么做,我们可以不拍你的设计。”同时,她也不愿迁就广告商。多年前,阿玛尼对各大时尚杂志提出,在内文给他的品牌多一些宣传,否则就撤广告,温特是唯一一个说“不”的主编。她的个人风格也影响了潮流。不久前,卡尔·拉格菲尔德让他的模特顶着波波头走天桥。去年7月,有件衣服她一周内穿了3次,立刻有时尚评论家问她,是否因为经济危机所以提倡一件衣服重复穿着。

温特并非只对正确的、不会犯错误的服装感兴趣,从一接手《时尚》,她就把大量版面让给了新锐设计师。她促成了“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暨Vogue时尚基金会”,大力扶持新人。今天时尚业内最重要的几位设计师,如约翰·加利阿诺、马克·雅各布斯、亚历山大·麦克奎恩、思泰拉·麦卡特尼经过温特的点石成金,从寂寂无名之辈成为迪奥、LVMH、纪梵希的设计总监,简直成了温特职业生涯中的传奇。同时,设计师欠了她的人情,为杂志服务也是理所应当的。

女魔头穿香奈儿7( 《时尚》1963~1971年的主编戴安娜·弗里兰 )

她利用杂志销售“时尚”这一生活方式。她用混搭风格迎合了奢侈品民主化的时代潮流,她告诉我们,衣服绝不仅仅是身上穿的布料做成的东西,小如一件T恤,也能传达美。她最早肯定模特的价值,提出“超模”的概念,捧红辛迪·克劳馥、纳奥米·坎贝尔等超级模特,将时尚业推入超模时代,让超模任性地说出“没有1万美元就不起床”。

温特也算出身名门,她与做儿童精神病专家的丈夫离婚后,恋爱的对象是通讯业富豪谢尔比·布莱恩。她洞悉名人圈,于是利用名人来发布潮流信息,很久以后,别的杂志才反应过来明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商业和时尚媒介物。温特至今坚持她的观点:“名人对于时尚而言,是美妙的元素。”《时尚》官方网站Style.com的时装总监介绍过该杂志编辑的工作,那就是尽力将时装和社交名人、当年热门女性“搭配”在一起。时尚历史上,还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戴安娜·弗里兰不可能安排当时的社交明星芭比·佩里穿衣服,佩里也不会顺从弗里兰的意见。温特的办公室雇了3名行政助理,专门负责建立名人档案,只要有崭露头角的新人立刻将其收录。为此,她们安排关系好的设计师出借服装装扮参加派对、颁奖典礼、开幕式的女名人,然后把照片登在《时尚》及其子杂志上。这也起到了强化设计师名气的作用。

纽约巴尼斯百货精品店的时装部总监说,很多女性顾客在消费时深受派对照片的影响,名人在红地毯上的照片比精心设计的模特大片效果好得多,“这是《人物》杂志综合征”。温特成功确立了一种“上流社会时尚文化”,把没主见的时时渴望露脸的社交名人,与为钱所困、苦苦奋斗的年轻设计师联系在了一起。有人说这种联姻让时装堕落,但它造就出一大批奢侈品新贵,而《时尚》杂志的广告客户正是这些新贵。

时尚工业的发动机

温特曾说:“你看一幅深刻的时装片时,它传达出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丝毫不亚于《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从这句话看得出来,温特认为世界的核心是时尚,而她的志向并不仅仅在于做个指导读者穿衣戴帽的杂志主编,而是做时尚工业的发动机。

进入90年代,温特热衷于参与时装工业的布局。90年代全球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消费狂潮,巴黎的各大时尚品牌进行了重组,老板、设计师大换血。最著名的是酩悦香槟、轩尼诗、路易威登合并为LVMH集团,其新任主席伯纳德·阿诺特是做房地产起家的;另一奢侈品集团PPR旗下有Gucci、伊夫·圣·洛朗、巴黎世家,老板皮诺却是做木材生意的,他们对时尚知之甚少。温特发现,此时时尚杂志主编能够对阿诺特等企业家提供建议,为他们解释垃圾风格的含义、独立设计师的重要性。她成功说服LVMH招来美国设计师马克·雅各布斯做设计总监后,一位时尚类杂志主编说:“我猜阿诺特跟很多人打听过马克,我想他并不了解马克的名望。”这种情况下,温特等主编的影响力就显现出来了。她比其他主编更早、更自觉地认识到这种影响力,她要做时尚业内的“交易撮合人”。她抓住了奢侈品行业的新贵,得以有机会揩掉巴黎时尚业多年堆积的灰尘,从而改变了法国乃至全球时尚工业的面貌。90年代中期,她通过华尔街证券公司Paine Webber一位高层的帮助,成功将约翰·加利阿诺推上巴黎的天桥。马克·雅各布斯刚出道时,无钱举办新装发布会,她出马游说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让雅各布斯可以免费使用特朗普酒店的舞厅做秀场。

一些业内人士和评论家认为,温特欣赏的设计师都善于社交,具有受财团喜爱的特点,她推荐设计师也并非针对品牌的特点。欧洲一个顶级品牌的总裁说,前年他们有一个空缺,可温特推荐的人让他觉得很奇怪,那人分明是个社交明星,这辈子设计的服装也不超过10套。她大捧英国设计师乔治娅·查普曼,而电影大亨哈维·韦恩斯坦是查普曼的情人和财力支持者,流言蜚语说此人内定了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红地毯的礼服品牌,查普曼不过是借机上位。尽管查普曼创立的品牌玛切萨(Marchesa)深受欢迎,流言和批评仍然影响了人们对其设计才华的判断。

2006年,温特热心撮合美国男装老品牌布鲁克斯兄弟(Brooks Brothers)与独立设计师汤姆·布朗(Thom Browne)合作。布鲁克斯兄弟的总裁说:“她给我施加了很多压力。”她的建议落实了,布鲁克斯兄弟要在90家专营店上架的2007年新款也提前在《时尚》中露了面。2005年,英国设计师菲比·非洛离开克罗伊(Chloe)设计总监的职位,温特邀请她飞来纽约,与PPR老板皮诺共进午餐。皮诺拒绝了她的一番好意。他分析,温特想借此表现她的权威,你不按她的意思做当然没问题,但顺了她的意,她就会让你明白她的杂志将不遗余力地支持你。

同属康达纳斯特集团的《名利场》杂志时尚编辑认为温特“并不是马基雅维里式的权谋家”。她把个人喜好与工作分得很开,比如汤姆·福德是她的好友,她直言不讳对皮诺说逼走福德是你犯下的可怕错误,但还是一如既往支持Gucci。

过几天,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将放映一部以温特为主角的纪录片,内容为某期《时尚》杂志的出版过程。温特积极配合了拍摄,她认为纪录片要比故事片更客观公正,起码能讲清楚一个事实,她穿的是香奈儿。■ 女魔头超级名模时装时尚香奈儿

上一篇: 开年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