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乡见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金微)
我家乡在江西德安的乡下,前几天回了趟家,真切感受到此次金融危机对农村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媒体对于工厂裁员导致民工返乡的消息已连篇累牍,但只停留在路上,至于返乡后该做什么,却往往被忽视。
我们村的大部分青年都在外打工,空巢现象严重。这次回家感觉不一样了,平日里难得见到的年轻小伙都三五成群地集在一起。有年轻人的农村看起来更新鲜有活力,比如村与村之间会举行篮球赛,这种景象以前只有在过年或重大节日到来时才能看到。我的一位玩伴在福建打工,他读过中专,学的是电脑,进的鞋厂,10月份就因工厂倒闭回家了。还有一位小亲戚因为受不了工厂超时加班,加上报酬减少而返乡。我的堂哥在赣州一个大鞋厂,有1.2万多人,这次裁了一半,他因为当课长才保住职位,但赚钱没以前多了。农村的一些创业者和打工精英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曾承担过重任,以我的表哥为例,他是我县第一个在东莞高步一大型眼镜厂落脚的年轻人,在站稳脚跟后,通过他介绍进厂的打工者有100多人。2000年,他在当地开了一家机械厂,很多江西老乡投奔到那里。但这一次,表哥的厂子未能幸免,不得不廉价卖掉,他举家回到了农村,当然,最关键是厂子里几十号亲戚朋友也跟着回家了。
回到村里,如何谋生?家乡以棉花为主、水稻、油菜为辅的经济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确实帮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但最近几年发展突然停滞。尤其是现在,棉花滞销严重,原因大家都能猜得出,就是外贸出口的竞争优势进一步被削弱,服装生产也在收缩。村民给我算了一笔账,我们县从上世纪90年初开始种植棉花,到现在近20年,棉花的价格依然徘徊不前。有人会搬出市场调节的理论,即使市场调节,但为什么不调节化肥等农产资料呢?市场调节为什么最后落到农民买单?棉花价格甚至在今年又回跌,而化肥的价格至少涨了几倍。现在农村依然能成为年轻人的寄托是因为还有土地。地在,至少不会饿肚子,至少在城里待不下去时不用去住贫民窟,这大概也是农民最后的寄托和希望。
我作为农村读过点书的小青年,暂时能够在城里混个安生,心理上,农村多少能给我一些归宿感。和我同龄人也一样,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充其量只不过像给他们提前过了一个年。至于年后,打工的会不会出去、去哪儿,这个谁也说不清。 返乡农村农民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