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旦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旦”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卫风·氓》中,一首被遗弃女子的哀歌。此诗最后一段说到淇水有岸,水洼有边,两小无猜时信誓旦旦,没想到现在不念旧情,适得其反。信誓旦旦中的旦旦,东汉郑玄解释是“恳恻款诚”,后人一直延续这解读,信誓旦旦便简单成“明明诚恳地发过誓”。其实,“旦旦”里应该包含一种声音。
《说文解字》解“旦”为“明”,通宵达旦,天亮了。亮也可为靓,一种光鲜。鸡鸣为天亮,我从《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读到有《鸡鸣歌》,按照《乐府广题》的说法,汉代有鸡鸣卫士,因宫中不能养鸡,鸡鸣就由卫士歌唱替代。5个太监分别值五更,彼此传递,到五更后天亮,卫士就起唱。代雄鸡啼晓是什么样的歌唱?它令我联想西方阉人歌手的声音,高亢悠长,美丽又苍凉。现在留下的这个《鸡鸣歌》是:“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曲终漏尽严具陈,月没星稀天下旦。千门万户递鱼钥,宫中城上飞鸟鹊。”严具就是盥洗用具,此歌大约从东汉流传,因为汉明帝刘庄时代,避讳“妆”字而称“严”。鱼钥是锁,东汉年间锁为鱼形,递鱼钥是为晨起开门。汉明帝刘庄登基是公元56年,正是尼禄任罗马皇帝期间。
鸡鸣卫士之歌令我想到《礼记·坊记》中引用《诗经》中的句子:“相彼盍旦,尚犹患之。”这是从“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君臣应有别引出的诗句。孔子考据,这是逸诗,所以《诗经》中找不到。孔子说,盍旦在夜里求明,反夜为昼,就如臣奢侈逾理,要反臣为君,由此为患。按郑玄注解,盍是一种夜鸣求旦的鸟,求不可得,大家就讨厌它反昼夜而乱昏明。
起码在《隋书·音乐》中,旦是音调。《隋书·音乐》中记,开皇二年,隋文帝杨坚因认定遗留下来的梁乐是亡国之音,下令改换声律,重新制定正乐。当时身边通音律的郑译告诉隋文帝,周武帝时,龟兹人苏祗婆随突厥皇后入中原,善弹琵琶,其演奏,一调中有七声。这苏祗婆的音乐由其父世代相传,7种调勘校七声。龟兹在今新疆库车一带。这7种调,第二种就是“鸡识”,是“华言长声,即商声”,商声对应秋,一种悲凉调子。《隋书·音乐》中说,当时郑译在隋文帝要求下,“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在七声基础上有了“五旦”。旦是“均”,是调和之韵,分别对应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调。郑译整理音律的结果是,“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写成20多篇的《乐府声调》,可惜今已散佚无踪。
清人袁枚的《随园随笔·称谓类》中,有“花旦误称”条:“今人称伶人女妆为花旦,误也。黄雪槎《青楼集》曰:‘凡妓以墨点面者,号花旦,是女奴之名,非今之伶人也。’《盐铁论》有‘胡虫奇妲’之语,方密之以奇妲为小旦。余按汉《郊祀志》,乐人有伪饰女乐者,此乃今之小旦花旦也。”探究其中信息,《香艳丛书》中有《青楼集》,作者黄雪蓑,其中找不到袁枚的引文。西汉黄门名倡伪饰女乐,大约从武帝时始,后来发展到名倡争饰女乐,到哀帝禁郑声才为止。《盐铁论·散不足》中的这一段,则从世风日下角度,认为“宫室舆马,衣服器械,丧祭食饮,声色玩好”,人情就不能自已,所以圣人要以制度来防范。通过今不如昔对比,呼吁复古。“胡虫奇妲”出现在所列举第3段古今对比中,整段意思是,古时如衣服不合规制,器械不为实用,就不能上市。今民间精致雕琢、把玩无用之器;以黄黑杂青绿为五色绣衣,边域男女“戏弄”,“百兽马戏斗虎,唐锑追人,奇虫胡妲”。
“戏弄”一词,原始义是轻侮捉弄。但“戏”字,在这段中指百戏——非戏剧,而是马戏歌舞,但演员有了化装。由此看,化装也是西域相传。“弄”则包括了乐器或歌唱,音乐、歌舞、马戏杂串一起。这戏弄是戏剧开端。“唐锑追人”,在王利器先生的《盐铁论校注》中,引述了明朝杨慎与明末方以智的解读,认为唐锑是空梯,因古称唐为空,空梯也就是悬梯。追人就是缒人,系着绳子倒挂或“坠而复上且舞者”,也就是杂技。方密之就是方以智。“奇虫胡妲”,方以智解读,“胡妲即汉饰女伎,今之装旦也。奇虫,总言鱼龙曼衍也”。鱼龙曼衍是以动物模型表演的杂耍,《汉官典职》中有具体描述:“舍利之兽从西方来,戏于庭,入前殿,激水化成比目鱼,嗽水作雾,化作黄龙,长八尺,出水遨戏于庭,炫耀日光。”
“妲”字,王利器引了陈遵默先生的一段文字,说妲字应为但,因为贾子的《匈奴篇》中有“上使乐府幸假之但乐”,《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使但吹竽”,所以但是化装艺人,改人为女,就如倡为娼,伎为妓。贾子即贾谊,“匈奴”收于《新书》中,乃贾谊上书降服匈奴的谋略。《淮南子·说文训》中都是哲理格言,“使但吹竽”的整句是“使但吹竽,使工厌窍,虽中节而不中听”。这是说,但吹竽,仅有音律,工技却无动人处。为何用“但”呢?但是徒,是空,《说文解字》说,但是裼,裼是婴儿的襁褓,引申义是袒,即脱去衣服,露出身体。身体是伪装,伪装可能为靓,袒见肉,露出身体则是虚空。这是将旦的含义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