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馆将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 英式酒馆是传统生活的核心,酒馆的顾客多是附近的居民
)
走进一家传统的英式酒馆——它们多数位于一栋上了国家古建筑历史保护名单的房子里——屋顶裸露着木檩条,地面铺着深色的木地板,吧台上的黄铜围栏闪着微光。没有音乐,没有自动点唱机和榨汁机,电视只在转播板球比赛时才打开。唯一的娱乐设备是一台老旧的算命机,投10便士进去,它会对你说:“这周不是你的幸运周。”如果是下午,客人就不多,他们悄悄坐在桌边,一边喝半品脱的啤酒,一边翻报纸,屋里安静得只听到挂钟指针行走的声音。泡在酒馆里,可能是英国人节假日消磨时间的最理想方式。
这种酒馆是pub,不是酒吧(bar)。酒馆里卖各种酒精饮料,楼上供应一日三餐,只是不卖鸡尾酒,白天欢迎未成年人甚至婴儿进场。除了室内装饰设计为非现代化的维多利亚时代风格,行为方式也按传统来,打手机不允许,打扑克也在2006年才变为合法。酒吧时髦摩登,爱玩个主题,啤酒、葡萄酒、烈酒、鸡尾酒一应俱全,只准成年人进门,它像《欲望都市》。而传统英式酒馆则是《光猪六壮士》,最著名最好的是乔治·奥维尔虚构的“水中月”,那里的女招待友好地把每个顾客叫做“亲爱的”。
酒馆的老板和客人们处得像家人,有熟客去世,他们还会去守灵。常客也彼此熟络,他们就住在附近,有的人家几代人都泡同一家酒馆。很多居民把酒馆当做公共起居室,酒馆也自动充当起社区生活的黏合剂。老板和熟客们在酒馆里组织各种社区活动,桥牌、钓鱼、象棋、填字游戏比赛,甚至还成立板球队。但是,今天很多社区的居民发现,他们的起居室越来越少了。
英国啤酒和酒馆联合会不久前公布,英国传统酒馆以每天5家的数量在消失,2006年的数字还只是每周倒闭6家,如今一半的村子里已经没有了酒馆。新开张的酒馆也少了,2007年新开1000多家酒馆,今年10个月只开了403家。
酒馆倒闭,最先震荡了劳动力市场。酒馆是英国最主要的就业市场之一,提供了每年1/5的新工作。这还连累到酿酒业,据散装鲜啤酒协会统计,近5年来酒馆倒闭导致37家主要酿酒厂倒闭,意味着酿酒业1/4的工作岗位消失,今后5年还将失去4万多个岗位。
传统酒馆业衰落,可以归因于经济危机。燃油、大麦、制作啤酒桶的铝材、天然气,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成本都在上涨,老板们只能提高价格,但顾客可不乐意为他隔三差五就会喝的啤酒多付40%的钱。经济危机不过是加剧了酒馆的衰退,拐点出现在19年前。
1989年,保守党政府颁布了《垄断与兼并授权书》,限制传统家族型酿酒企业开设酒馆。历史上,酒馆多为酿酒商开办。14世纪英国人在淡色啤酒中加入啤酒花,发明了今天的啤酒,大型酿酒厂和酒馆随之出现,饮酒文化兴起,坎特伯雷大主教感慨地说,宗教节日里“受到敬仰的不是教堂,而是酒馆”。从18世纪末期起,大型酿酒厂开始收购旅店,在其中开设房间向客人推销啤酒,称为“public houses”,为了照顾广大不识字的顾客,酒馆的招牌没有字,而是一根绑着冬青树枝的木棍。它渐渐演变成今天的酒馆(pub)。禁酒令最严苛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酿酒商反倒花1亿英镑发展酒馆业,扩大了顾客群。“二战”期间,酒馆成为人们的避难所,增加了国民的凝聚力,成为英国人生活的中心。
《授权书》颁布之前,英国6家大型传统酿酒企业旗下有4.5万家酒馆,授权书规定一家企业只能经营2000个酒馆,旨在增添多样化和竞争力,以繁荣市场。短暂的繁荣泛起丰厚的啤酒泡沫,漂来不酿酒的风险投资集团。投资集团成立了酒馆公司(pubcos),按连锁餐饮模式经营传统酒馆。他们收购英国的传统酒馆,然后出租经营权。如今,最大的酒馆公司“潘趣”和“酒馆业”,各有8000家以上的酒馆,隶属酿酒厂的酒馆只有1万家。
租约把酒馆老板死死拴在酒馆公司身上。《好啤酒指南》主编罗杰·普罗兹说:“公司对各酒馆实施配额,一周只能卖某个牌子的啤酒若干桶,只能卖母公司提供的啤酒。没有配额卖酒将被罚巨款,甚至被取消经营权。”潘趣的一位创建人曾告诉普罗兹,他们在英国4大酿酒企业的进价很便宜,而公司提供的酒是没有折扣的,“我们的利润就是这么来的”。酒馆租金也高得吓人。在“残酷无情”的体制里,酒馆经营者的利润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
酒馆公司在酒馆里安装监控系统,能追踪检测到管道里流出来的是哪一种类的啤酒。一旦经营者认为隐私被侵犯,东家就开始整治他:提高租金,在附近再开一家更大的酒馆抢走顾客,接下来不允许他先拿货后付款,只得先付款后提货,往往货还要被扣押,最后不得不从别的酒商那里用现金采购并自行运送,而体制外的采购是要被罚款的。东家就这样一步一步将小老板们逼到绝境,他们扛不了一年便会被拖垮。酒馆公司还力图改变酒馆的文化,比如换下传统招牌,挂上统一的公司品牌标识。如果不遵从公司的运营模式,母公司就强行将酒馆卖给地产商,将其改做公寓等更赚钱的项目,丝毫不管这家酒馆已经在街角站了二三百年。前几天,肯特郡一个小镇酒馆“潘趣和朱迪”的老板科尔姆·鲍威尔,为反对东家“酒馆业”的压榨,在酒馆里摆了口棺材,睡在里面绝食示威10天。东家没有让步,通知他的合同将于11月11日终止。他再一次绝食抗议,被撵走那天他雇了辆马车,拉着棺材连同他自己离开了已经营17年的酒馆。
酒馆公司集中分配的体系破坏了传统的酒馆生态系统。为了追求利润更大化,酒馆公司对旗下酒馆限定酒的品牌,轻易就操纵了批发市场,抬高了批发价,导致地方性独立酿酒厂倒闭。靠经营酒馆永远不会变成富人,从酒馆公司租赁一间酒馆,只需交纳租金,比开一家独立酒馆成本低多了。现有的5.7万家酒馆中只有1/4是独立的,只有这些酒馆的老板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喜好卖酒,特别是本地产的酒。卖本地酒是传统酒馆的特色,是对本土经济文化的支持和保护,而依附于大公司的老板只能从东家那里进酒。两方面的原因,让客人们也抱怨选择少了。东苏塞克斯郡首府路易斯市有一间200多年历史的酒馆“路易斯的武器”,出售一种苦啤酒。啤酒酿自1790年成立的当地酒厂,多次在英国啤酒节上被评为风味最佳的苦啤酒,是酒馆只在限定时间段销售的贵宾啤酒。去年,酒馆的母公司从酒单上撤下了这种酒,数百名熟客联名1200位居民上书,包括住在当地的下院议员,拒绝进酒馆消费,迫使酒馆公司做出了让步。
20世纪90年代,许多欧洲调查机构质疑《垄断与兼并授权书》是反竞争的,2004年有特别调查委员会开始调查酒馆公司的经营行为。他们的结论是,此乃自由市场经济的极佳案例。
政府也没有给酒馆更宽松的政策。英国的酒税全欧洲最高,今年为了解决酗酒问题,政府又将税调高了9个百分点,此外每年征收最少3万英镑的噪音控制费、垃圾处理费等苛捐杂税。从去年7月起全英国公共场所开始全面禁烟,直接因禁烟令而倒闭的酒馆约有6000家。露天营业面积大,周边自然环境优美的酒馆受到的影响不大,但小酒馆、独立酒馆,特别是“被陆地包围”的酒馆负担不起改造吸烟区的开支,只有关门大吉。政府应该给他们留出缓冲的时间。
超市,是传统酒馆的另一个强敌。既然沃尔玛的子公司Asda超市4罐装的Skol啤酒只卖90便士,1品脱区区25便士,比矿泉水还便宜,为什么要上酒馆买4英镑1品脱的啤酒,想抽烟还得跑到外面?
倒闭的传统酒馆多数位于郊区和乡村。这些地方公共交通不便利,警方又严惩酒后驾车,以至于顾客大量流失,上述的种种困境令它们再也支撑不下去。很多小镇、乡村已经没有了五金店、肉铺、农产品店、兼卖书报的杂货店、药店、邮政所,变成了冷清之极的幽灵社区,居民唯一可以交流的社交场所只剩小酒馆。酒馆消逝,将威胁到英国以社区为基础的传统价值观。2001年,热心恢复乡村生活的查尔斯王子交出一份提案——《社区核心是酒馆》,为乡村酒馆提出了多样化发展的种种建议。现在,有350家乡村酒馆参考提案增加了小杂货铺、邮政所、为学校提供学生餐、电脑培训等服务,还有些乡村社区数年坚持不懈地与大公司斗争,接管了本社区内的酒馆,尽量让酒馆死得慢一点。■ 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