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的山寨化取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黄燕)

SNS的山寨化取向0( 古永锵 )

开心网的模式

一个仅仅开张几个月、还在内测的社交网站居然火到引来无数模仿者,随便Google一下,顶着开心网名头的不下10个,其中就包括陈一舟刚刚买下的域名kaixin.com。首页设计无一例外都是登陆或注册框,不看域名确实很容易搞混。尽管被称为“山寨开心网”,可开心网最核心的产品“买卖奴隶”、“抢车位”、“投票”都是照搬Facebook的热门服务,似乎也没理由指责别人侵犯知识产权。

其实开心网的模式一点不新鲜,甚至在中国都算不上先发,在它之前,校内网、海内网和51.com等一批社交网站已经圈走了大批用户,更不要说QQ空间凭借强大的用户基础成为这一领域的绝对老大。混迹互联网多年的陈一舟继校内网之后,再次出手克隆开心网,试图从学生到白领一网打尽,而他所谓的一招鲜仍然是硅谷思路的拷贝,无论校内网还是开心网并没有什么不同。从技术角度看,在网页上安插个把游戏组件没什么难度,连新浪都开始跟风“抢车位”了,可就是没人琢磨下一个核心应用将是什么。尽管现在开心网的Alexa流量排名已经从6月的1000名开外飙升到了200名以内,日均IP访问量230万次,把众多前辈甩在身后,但很难说它们究竟占据了多少先发优势。

如果只从字面看,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简称SNS)应该是全部社交手段的网络映射。事实上,Facebook的确做到了这一点,目前网站有23大类3万多种应用,包括游戏、娱乐、消息、视频等等,全部开放API接口,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交际都可以在这里完成。而开心网干脆把社交网络简化成了网页游戏,而且只和熟人玩。尽管也设置了记录、相册等微型博客一样的功能,但其实开心网最抓人的还是那几个小游戏,用户满足感来自虚拟金钱数量的上升、名下奴隶和汽车的增加。仅靠这些能不能长久维持用户的黏性呢?开心网的最初用户中已经有人厌倦了无休止的买卖奴隶、24小时紧盯车位防止贴条的游戏,一些人淡出了,另一些人因为惯性选择留下,并且期待开心网不断推出新的游戏组件。易凯资本CEO王冉在博客上评论说,开心网要想留住用户,必须拿出真正具有创新性的产品,“仅靠模仿别人的几个组件和功能是不够的”。核心用户的沉淀性是社交网络最关键的指标,只有留住一批人才能吸引和他们有关的更多人加入,这也是Facebook和MySpace之后再也没有大型SNS网站冒头的原因——一个人不可能有太多精力投入两个以上的社交网络。

中国式社交网络

开心网是又一个无聊经济的获益者吗?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尽管在许多人看来它只是给一群不知如何打发空余时间的白领提供了娱乐空间。社交网站既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投射,同时又可以满足一些潜藏在人们心中无法实现的白日梦,比如拥有自己的法拉利车队、手下成群的奴隶每天卖命干活讨好自己。而开心网正是在这方面发挥到了极致,它没有像其他网站一样提供从博客到相册的全功能组件,而是一开始就把游戏作为最大卖点。受此启发,许多Web游戏运营商也在关注开心网,并已经尝试将社区功能引入游戏界面,试图从另一个方向包抄开心网。就连财大气粗的电信运营商也开始投身社交网络,中国移动的139社区、中国电信的ChinaQ和手机紧密结合,以短信、彩信为主的交流方式无疑更符合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惯。

别因为开心网的简单就看轻了社交网络,拥有校内网的千橡集团掌门人陈一舟认为,“开心网吸引用户的主要是网页游戏,而SNS产业要发展壮大应该保持多样化的格局”。奥巴马已经在Facebook上拉拢年轻选民,赢得了200万好友,消费品公司、博物馆甚至政府机构都可以在Facebook上建设自己的页面,而开心网在中国正面临被写字楼网管封杀的窘境。这很容易让人联系到不少公司对QQ的拦截,可它们却逐渐接受了MSN。其实老板们希望社交网络成为一种管理工具,它可以成为一种强化企业文化或组织文化的途径,甚至可以让远程办公人员尽在上司的掌控之中,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开心网就必须加强游戏之外的其他功能。

在网络上能够获得比现实中更深入的沟通吗?不妨重新打量一下豆瓣网。可以说它是一个以文艺青年为受众的细分化社交网络,只不过没有太多组件,用户之间的交流完全取决于文字。还有大量涌现的以特定对象如新生儿父母、女性消费者为目标客户的SNS网站,它们提供的其实就是附加了信息和咨询功能的网络社区,只不过很多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门户的影子。中国还没有一个像Facebook那样具有统治地位的王者出现,任何人都有机会占据一席之地,靠小游戏搏出位的开心网只是这一时期内赢得了最多关注。在传播学者看来,开心网的火爆无疑是仅靠人际传播的成功案例,于是一度烂熟的六度分离理论又被拎了出来——只要泡在社交网站上迟早会遇到多年未见的老友。现在开心网根本不开放新用户注册,只能通过已注册用户发来的邀请链接加入,这种病毒式传播一开始确实能让网站出现爆发式增长,和其他网站相比实名注册用户比例更高,加大了对新用户的吸引力。

有趣的是,原版SNS网站在中国的发展往往都不如拷贝版。早早进入的MySpace至今的发展只能用不温不火来形容,在社交网站圈里根本挤不进前5名。2008年6月Facebook不声不响地推出了中文版,和众多中国模仿者短兵相接,不过至今为止它并没有在中国建立机构,也缺乏专门为本地用户设计的功能和服务,连广告都还是英文广告。硅谷前辈们似乎并不清楚如何吸引中国用户,要知道QQ空间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人,几乎和Facebook的全球用户数不相上下。

150亿美元的价值悬念

开心网会成为另一个Facebook神话吗?2005年默多克买下MySpace时只花了5.8亿美元,仅仅两年后,微软拿到Facebook的1.6%股权竟然用了2.4亿美元,这意味着Facebook的估值猛涨到了150亿美元,让曾打算以7.5亿美元收购它的雅虎大跌眼镜,也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不知道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会不会后悔当时没有高价卖出,现在投行们对Facebook的估值已经从天堂回到了地上,硅谷知名博客Tech Crunch干脆认为,30亿美元才是合理的价格。Facebook的身价缩水并不全是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下硅谷的悲观情绪,几个月来Facebook高管们纷纷离去并且抛售手中股票,“他们甚至无法等到公司上市后再出手套现,这不能不让人对公司的未来产生怀疑”。

用户数量攀升到一定高度后,Facebook同样面临着寻找盈利模式的难题,而公司在这方面的尝试并没有摆脱门户网站的广告模式。几个月前Facebook尝试推出“灯塔计划”,该业务可以监测用户在购物网站上的购买情况并且自动向好友们报告。Facebook试图将用户信息和广告投放更加精确地结合起来,结果却捅了隐私权的马蜂窝,潮水般涌来的抗议让马克·扎克伯格最后不得不很快推翻了“灯塔”并且在博客上向用户道歉。现在Facebook推行的社区广告可以让广告主决定谁将看到它,但更多人认为Facebook因为顾忌用户体验而无法在隐私权和精确锁定广告受众之间找到平衡点,向用户收费更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尽管Facebook也开发了一些虚拟物品销售,可由此带来的收入增长还很有限。

按照Tech Crunch的最新报道,Facebook正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他们估算Facebook每个月的电费支出就超过100万美元,每月的带宽费至少需要50万美元,每年在办公室和租用数据中心方面的支出达1500万美元,再加上付给750名员工每月至少1000万美元的薪水,而公司收入的增长则比预想的慢得多,“按照这个烧钱速度,它必须尽快开始新一轮融资”。尽管Facebook很快就驳斥了上述说法,但还是无法打消外界的疑虑,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上市计划很可能无限期推迟的情况下。眼下很多Web 2.0公司都面临同样的局面,用户数量的急速增长和访问量骤增让它们必须加大投入,而融资在眼下变得比以往更加艰难了,风险投资对盈利模式的追问让许多小公司不得不反复修改计划书,还有更多创业团队推迟了它们的计划。

但至少目前看,投资人对开心网仍然充满信心。据说已对开心网注资500万美元的北极光创投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邓锋不愿回应具体金额,但他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性价比超高的案例”。北极光一向投资早期创业团队,对诞生只有几个月的开心网,邓峰认为,现在下任何结论都还为时过早,“社交网络肯定有它的价值,否则开心网也不会如此受欢迎。不过像Facebook估值已经达到了150亿美元,那就要考虑它是不是值这么多钱”。邓锋认为,对这些已经融到资的创业团队来说,眼下的任务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有些非常烧钱的项目比如视频网站,今后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但对于开心网这样刚刚起步的公司来说,现在还不到谈论退出的时候”。■ 互联网社交社交网络facebook股票脸书sns社区SNS山寨品社交产品s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