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法规还是靠人” ——专访丽江市副市长杨一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苌苌)

“最好的法规还是靠人” ——专访丽江市副市长杨一奔0( 丽江市副市长杨一奔 )

三联生活周刊:云南和四川都是少数民族居多,旅游产业活跃,部分偏远山区很落后,两地灾后重建可能面临很多类似问题。可以讲讲你们1996年后的经验吗?

杨一奔:汶川地震后,国家也让我们总结灾后重建的经验。这12年,可以说是丽江历史上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大地震,把我们民族精神中一种坚韧不拔、开放进取、渴望进步的精神给激发出来了。当时我们的直接损失是60亿元,受到国家和全世界的关注。当时的地委行署提出来的口号是“变大灾难为大机遇促进大发展”,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口号提得太大了,但就在这些年,丽江变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的地方。当时丽江古城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整个古城毁坏严重,所以政府就向国家提出延缓申报,联合国马上就派专家来了,考察完后说,你们不需要延缓申报,你们就如期申报。他们发现这个民族是一个震不垮的民族。在废墟上,我们擦干眼泪,日常生活照样进行。我们的人民是乐观的,因为我们的希望没有被泯灭。世界给我们的援助,要从物质上来讲是杯水车薪。如果光靠援助来恢复重建,就要等很漫长的过程,所以丽江当时还提出来了一个口号:“不等,不靠,不要,靠自己!”全体上下都非常努力。我们相信政府,也相信我们自己一定能战胜灾害。

三联生活周刊:听说在震后,丽江政府拆掉了古城内没有受到损坏的新建筑,有人坐在街上大哭。怎么解释政府当时的意志呢?

杨一奔:1994年的时候,我们当时的老省长和志强就给我们定了在丽江走一条文化旅游发展的道路。我们就借地震和“申遗”的契机,对丽江古城进行了全面改造,当时痛下决心,把一些不协调的现代建筑拆掉了。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遗产必须把保护始终放在第一位,保护高于一切,这是“申遗”必须遵循的一个准则。当时老百姓就觉得刚建好的房子都被拆了很可惜。而政府必须把眼光放远一点,它可能产生暂时性的阵痛,但现在看是非常值得的。我们对百姓也有过调查,百姓对环境、对生活的满意度跟幸福感都在不断增加。

三联生活周刊:古城原来的居民都到哪里去了呢?

“最好的法规还是靠人” ——专访丽江市副市长杨一奔1( 丽江景区,表演传统舞蹈的纳西族老人 )

杨一奔:古城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是丽江的主要居住区,当时古城内就不允许建新房子,原来一家一户住的院子变成了大杂院,七八家住在里面。后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计划地往外迁,降低人口密度。地震以后,我们又进行了“一二三四五工程”,就是河道改造、降低密度、环境美化,留出一些绿地,留出一些空间,对古城的改造可以说是全面的。但是整个古城格局没有变,街巷还是那些街巷,里面仍然住着老居民,只是密度小了,百姓住得更舒适了。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让古城得到尽量好的保护呢?

杨一奔:这并不矛盾。丽江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我们担负着全人类的遗产保护任务。我们投入了10亿元对它进行保护。我们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已经11年了,联合国给的就是几十万美元,所以我们政府每年就是举债、还贷款,保护丽江古城。不发展也就没有能力保护古城。古城的恢复重建,到现在为止都是联合国树立的一个典范。联合国认为,我们在古城保护方面是做得最好的。古城的保护除了云南省颁布的丽江古城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政策,最好的法规靠的是人。历史上,丽江古城的保护没有法律,更没有联合国来监督它,它自己的发展中,一直有一套很好的乡规民约来保护它。比如对水的使用规定,历史上古城的饮水靠的是河水和井水,三眼井实际上就是最早的环保设施,第一眼井喝水,第二眼井洗菜,第三眼井洗衣服。早上10点以前,任何人不准到河里去洗菜、洗衣服、淘米,这个时间就是饮水。家家户户天不亮就开始挑水,10点到12点这段,可以洗菜、淘米,12点以后才可以洗衣服。洗衣服也有规矩的,小孩的尿片都是要到旁边的一个小沟去洗。还有对雨季防洪,对清洁的规定,邻里之间的调和等,到现在,住在古城里的居民都在遵守着。

三联生活周刊:丽江发展到今天,自然环境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吗?

杨一奔:自然环境是丽江的一大特色,但比丽江美丽的地方也有很多。为什么丽江那么吸引人?就是优美的自然风光跟人文环境、民族文化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对于城市的发展,定位就是以民族文化为发展的灵魂,然后紧紧抓住人无我有的地方资源特色来打造这个城市品牌。你到丽江来,我们的纳西族文化,我们的东巴文化,丽江古城,这些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次我们在招商引资的时候,就靠一个服务,要让朋友发财我发展。我们有很多一步到位的服务措施,后来有人跟我们说,当初来的时候就看中了我们的服务,这让他们预感到在这里投资会有回报。每一次招商引资进来,对我们都是一个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很多投资商并不是政府去招来的,而是人们来投资了以后,又告诉他们朋友的朋友,这样滚雪球一样滚进来。我个人对丽江的看法是,它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时尚的地方,从唐朝的时候就是茶马古道,当时我们的祖先赶着马一直在跟外界接触,接受了外来的很多新思想。我们有一个开放和接纳的心态,也跟我们这个地方民族的心理素质有关系,

三联生活周刊:您本人是纳西族人,纳西族的民族性是怎么样的?

杨一奔:纳西族是一个血浓于水的民族,这个民族非常会感恩,你给他一点援助,他会觉得受到的帮助不得了了。所以我觉得我们用12年时间,实现了当初党委政府提出来的口号,也和这个有关系。纳西族30万人口,是很小的一个民族,而且它在历史上非常不幸,一直在三代文化的夹缝中求生存。东边有汉王朝,南边有大理王朝,北边有吐蕃王朝,我们就是个很小的民族,怎么办?我们就是审时度势,开放、包容、进取。这是我们民族的独特心理素质,跟历史的发展有很深渊源。然后是拿来主义,好的东西我就把它吸收进来。我们一直坚持自己固有文化的真谛,但同时又以非常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当初建城时的木氏土司,为了让丽江有个更大的发展,把中原一带的汉族的能工巧匠、教师、医生都请到丽江来,共同一起建造这座城。实际上,丽江古城从来不是纯之又纯的纳西族人文风格,然而所有这些外来的人到了丽江以后,很快又融入了地方文化。我们祖先在茶马古道上的这种开放精神一直延续下来,丽江非常传统,但是我们不自封,我们善于接受一些新东西。

记者:您是政协委员,会为丽江提什么样的提案?

杨一奔:我们的提案不是说完全由我个人提的,之前要广泛征求意见,对一些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要进行具体的调研。特别是在政策上,需要国家扶持的方面我们就向国家提出来,我们自己能够做的,我们尽量自己解决。所以我的提案里面包括了很多民生问题。但是我连续两届一直在提的一个提案,就是对东巴文化的保护。■ 丽江杨一奔丽江市丽江地震云南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