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fook和第二人生之间的紫禁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尚进)

还有多少人记得IBM全球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 Palmisano)在2006年11月14日开了场什么会议吗?对于全球互联网新潮流追随者而言,虚拟世界先驱游戏《第二人生》和林登实验室的技术探索,似乎已经冷却了。可对于IBM却并非如此,IBM全球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将澳大利亚、爱尔兰和印度的员工召集到《第二人生》开的那场关于超级计算机的讨论,已经被写入了美国麻省理工信息学院教材,更重要的是,彭明盛当初作为登入《第二人生》第一站的虚拟紫禁城楼,已经不再仅仅是孤单的3D背景墙。在数百万人还迷恋于《第二人生》中倒卖林登元和圈地盖楼的虚无世界时,IBM选择了将现实世界如实地还原,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这场虚拟数字世界还原的最新目标。

在选择故宫进行数字3D化还原之前,IBM实际上已经对虚拟古迹的再造憋了近10年了,最初可以追溯到1999年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在经历3D建模技术和计算机运算速度对等性的几何增长之后,将一个庞大的建筑进行虚拟还原扫描不再困难。梵蒂冈图书馆、圣母怜子像、永恒的埃及,IBM在以公益性质一步步将历史建筑进行数字虚拟化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商业价值的虚拟环境创造能力。可似乎IBM并不想照搬游戏化的《第二人生》,虚拟故宫中的访问者并不需要设定自己的角色,更多的是充当网络游客而已。并且游客间的沟通和交流,也都是以纯文字对话的方式,在浏览者的交流界面上更近似社交网站Facebook。实际上,不论《第二人生》、Facebook,还是IBM的虚拟故宫,都试图搭建一个互联网化的环境平台,区别仅仅在用户自由度和交流方式上。而这个环境平台的思路,很有可能成为主宰未来互联网的模式之一,也正是基于这种长期技术谋略,IBM始终热衷于互联网的现实世界虚拟化。为此我们专访了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以及IBM文化战略和文化项目高级经理约翰·托瓦(John Tolva)。

三联生活周刊:将故宫虚拟数字化,IBM投入了多大的力量?

周伟焜:前后用了大概3年,IBM在中国和美国各有一个技术团队,总共有100多人参与了数字化故宫的工程。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目前还仅仅只是数字化了故宫的一部分,46个古代建筑、20件重要文物、7个古代人物形象等等,数字故宫未来如何完善?

周伟焜:故宫实在是太庞大和太深奥了,用有限的人力和时间,以现在精准的3D技术,也只能数字化一部分。未来IBM会保留人力维护数字故宫,同时也计划进一步完善已有的信息,譬如在目前已有的中文和英文基础上,再加入西班牙语。关键是IBM帮助故宫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数字化平台,为未来增补信息提供了可能。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知道在创造数字化故宫之前,IBM从1999年开始就进行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数字化,以及梵蒂冈图书馆的3D数字化,还有“永恒的埃及”和“圣母怜子像”,与之前的众多项目相比,故宫的数字化有什么不同?

托瓦:IBM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推动历史遗迹的数字化,每个项目明显对应着当时技术的变化,这可以从数据库管理方式和3D建模上很明显地看出来。基本上IBM已经摸索出一套最有效的数字虚拟模式,并不会因为技术的大变化,而影响原始遗迹数据采集的质量。故宫要比之前任何数字化古迹都复杂,因为故宫太大了,除了建筑和物品,更重要的是其文化积淀更复杂,很多真实故宫内的环境细节不是简单物理方法所能显示的,有很多内涵性的东西。与以往IBM虚拟化环境最大的不同,故宫被引入了网络交互的概念,可以支持几千人同时数字浏览故宫,而且这些人还可以产生交流,类似社交网站Facebook那样表达自己对某项历史遗迹的看法,甚至可以知道彼此在虚拟故宫中的位置。

三联生活周刊:在将故宫数字化的过程中,具体使用了什么技术?IBM大力扶持这类工程有何长期目标?

托瓦:Webspher、DB2、Tivoli等等3D环境和数据库技术,目前有限的数字化故宫,光贴图就已经有几个G了,3D界面实际上来自游戏引擎,我们使用了游戏公司的Toque引擎,并且按照网络浏览的需要进行了改良,所以很多人认为虚拟化的故宫环境,更像导游化的3D游戏。

周伟焜:数字故宫是一个公益合作项目,除了展示IBM的技术,我们更多是希望让大家可以有机会体验到新的观察角度,让中国网民都知道虚拟世界已经来临了。以往大家对于虚拟世界的认识更多是孩子们玩网络游戏,实际上娱乐仅仅只是一部分,更多虚拟网络应用应该是更有价值、更有文化的。虚拟环境下的互联网可以创造更多更真实的应用,也很有可能带来互联网另外的高潮。■ ibm紫禁城第二人生Facefook